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科普】白矮星和中子星是恆星生命週期結束後的產物,它們是什麼?

白矮星和中子星是恆星生命週期結束後的產物,雖說是恆星的墓碑,卻並非一片死寂,相反,它們擁有極為強大的引力,會對周圍的天體產生拉扯,對恆星進行吸附,構成它們的物質與地球上所見的一切物質都不相同,那麼這些有趣的天體是如何形成的呢,上面的物質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元素週期表中有118種已知的元素,這些元素性質各異,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以原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著。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所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構成的。在地球上,我們可以透過增大壓力來使物質進行壓縮,但如果想要壓碎原子,那就不可能了。原子為什麼無法被壓碎,是什麼支撐了原子的結構呢?從宏觀視角來看,物質都是充實的,比如在我們看來,一個鐵塊是毫無縫隙的,但如果我們將其放在顯微鏡下就會發現,構成鐵塊的金屬原子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空隙,可以說空隙所佔的面積比原子所佔的面積還要大。

既然空隙如此大,原子是如何保持自身結構不被壓碎的呢?是由於電磁作用力,因為電磁作用力為原子提供了一種斥力,而就是這種斥力支撐了物質的結構。

所以無論我們如何對物質施加壓力,只會使得原子排布更加緊密,而原子本身的結構卻不會發生絲毫改變。比如在木星的內部,由於強大的壓力,氫氣變為了液態,構成了一片氫的海洋,而海洋之下,由於壓力更大,氫則變為了固態,呈現出金屬的特性。然而氫氣也好,金屬

也罷,氫原子本身的結構都是一樣的。木星也好、地球也罷,終歸只是行星,壓力畢竟有限,但在恆星上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在恆星生命的末期,恆星外部結構會急劇膨脹,並最終消散在太空之中,而內部則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最終變得極為緻密。

此時壓力之大並非地球和木星這樣的行星所能夠比擬,由電磁作用力支撐的原子結構崩塌了,電子不再整齊地排布在軌道之上,而是成為了遊離的自由電子,不過好在這些自由電子最終頂住了壓力,保住了原子核的完整性。

電子是靠什麼頂住壓力的呢?根據瑞士裔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所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相同粒子會相互排斥,從而無法擠在一起,這似乎很像我們通常所說的同性相斥,電子與電子之間的這種斥力就被稱之為“電子簡併壓”,正是電子簡併壓使破碎的原子得以維持一種穩定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物質就被稱之為電子簡併態物質,白矮星就是由這種物質所構成的。

白矮星作為一種極為緻密的天體,其物質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厘米10噸左右,周圍的物質會因白矮星強大的引力而被吸附,與此同時,白矮星的質量也會隨之增加。

隨著白矮星質量的增加,壓力進一步增大,當白矮星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1。44倍時,電子簡併壓也無法再與引力壓力相抗衡,原子核被壓碎了。遊離的電子進入到原子核之中,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好在中子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的斥力,憑藉著這種斥力,物質結構終於穩定住了,而這種物質就被稱之為中子簡併態物質,而由這種物質所構成的天體就被我們稱之為中子星,所以我們也將這種物質通俗的稱謂中子星物質。由中子星物質所構成的中子星比白矮星更加緻密,其物質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厘米10億噸。

所以中子星通常很小,半徑只有二三十公里,可質量卻在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中子星都是由白矮星透過吸收物質演變而來的,一般認為質量在太陽質量8倍以上,30倍以下的恆星,會在燃料耗盡之後透過超新星爆發直接生成為中子星。而質量更大的恆星,由於引力壓力過於龐大,就連中子之間的相互斥力也無法與之抗衡,所以物質會不斷坍縮下去,最終形成一個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奇點,而在奇點周圍會形成一個擁有無限空間曲率的範圍,這就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黑洞。

無論是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人類都已經證實了它們的存在,現在,我們不僅擁有黑洞的照片,更有數千顆記錄在案的中子星,其中僅中國天眼建成之後新發現的中子星數量就達到了200顆以上,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上一篇:貓的認路本領真的那麼強嗎?一隻貓跋涉4000千米幾乎橫穿半個美國國土
下一篇:生肖狗,2021年異性緣旺盛,桃花無數,閃婚也不是沒有可能的3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