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兩邊下注, 正在毀掉華為造車?

關於華為造車這件事情,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懂。

這裡面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問題。第一個重要問題是華為到底有沒有在造車,第二個重要問題是華為為什麼這麼做?

我們今天來給大家一個非常不一樣的答案。

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們計劃分兩期內容來跟大家講述清楚,今天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第一個問題,華為到底有沒有在造車,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戰略意圖?

經過這幾年下來,我們今天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華為造車最終落地為兩大戰略路徑。

第一個路徑就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共同推出了AITO品牌的問界M5和M7兩款車型。

關於這兩款車,很多人都在講,它跟華為自己造車已經沒什麼兩樣,因為整車設計以及所有核心的部分,甚至包括汽車的銷售和售後服務,全部都是華為自己操刀完成的,只是相當於把生產製造部分外包給了賽力斯來完成。

華為造車的第二大戰略路徑,就是華為作為ICT,支援其他智慧汽車廠商造好車。

這種戰略路徑的代表作,就是華為與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與北汽合作的極狐。這兩款車型,華為只提供了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電動、智慧雲服務等內部核心系統。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這兩款車其實也是華為造車的一部分,當然這麼說也是有道理的。

華為的這種戰略選擇,說好聽點叫兩條腿走路,說不好聽點叫兩邊下注。那麼,這種戰略選擇背後有何深意,能成功嗎?

我們來看,華為的這兩條戰略路徑,一方面反映了華為內部對造車存在巨大的分歧,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華為主動的戰略佈局。

這種內部的巨大分歧,使得華為公司在造車這件事情上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並由不同的部門來執行各自的戰略。

第一派是華為過去長期走ICT業務模式,這麼多年下來的業務慣性,使得公司內部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華為應該專注於ICT業務,支援智慧汽車廠商造好車。

第二派是以餘承東為首的,過去做智慧手機獲得巨大成功的這批人。他們顯然認為,生產製造和銷售汽車,對於華為來講不存在障礙,做手機能成功,做汽車也不是問題。

餘承東當然是想造車的。因為,華為在智慧手機領域全球大撤退之後,華為營收一路從接近9000億跌到6000億,利潤也下降一大截,餘承東在華內部的職務也幾經調整。因此,無論是對於華為公司,還是對於餘承東個人來講,都需要找到一個更大的業務平臺,帶領華為走上更高巔峰。

這兩派的分歧,目前看來暫時是ICT佔據了上風。早在2018年,華為EMT(董事常委會)就做出了決策,華為不造車,專注做ICT,幫助智慧汽車廠商造好車。2020年10月,華為EMT再次發文,強調華為不造車,而且明確了這份檔案的有效期是三年,也就是說在2023年10月之前,華為公司不親自下場造車。

作為EMT成員之一,餘承東當然也要服從EMT的集體決策。所以很多人在講,餘承東玩了一招叫“瞞天過海“:華為不造車,卻勝似造車。

所以從這個結果來看,華為造車事實上就是在兩條腿走路。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兩邊下注的戰略呢?

首先,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兩條腿走路更有可能是華為有意為之,或者說是華為造車的真正戰略佈局。

這個猜測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類似這種進入一個全新行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華為這種規模的公司來講,即使內部有分歧,正常情況下也完全能夠做出最有利的一種戰略決策。

那麼,我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一下。長期來看,兩條腿走路的戰略,既平息了內部分歧,更是完美兼顧了短期和長期戰略。

AITO品牌合作造車是短跑,能夠很快看到效果,做出成績,做大營收,做出利潤;更能測試原智慧手機團隊在新賽道上的決心和成色,逼出他們的狠勁。

ICT模式是長跑,不是能夠短期見效的,它需要華為長期堅持下去,首先找合作伙伴做試點,取得成功積累經驗,獲得更多廠商的認可,才有可能吃下更大的市場。

我們反過來講,不下場造車,怎麼能把這麼複雜的ICT業務做好呢?

顯然,華為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兩件事情同時做好。

上一篇:摩托羅拉“不講武德”, 12GB+512GB, 驍龍888+旗艦僅2199元
下一篇:小米12S Ultra首次降價, 最高直降600元, “安卓之光”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