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長江中下游適合糧食稻穀的生長, 為什麼古代人一開始都集中在黃河流域?

現代看來亞熱帶還有熱帶地區的確是非常適合糧食乃至大多數的農作物生長,然而在古代這些地區的生存環境其實是非常惡劣的,適合植物生長卻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古代的長江流域,相對於北方的黃河流域而言,實在“不是人待的地方”。

點選載入圖片

雖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古代誕生了河姆渡、良渚等諸多燦爛的古人類文明,可整體來說,長江流域當時的生存環境可沒那麼好。首先就是氣候方面,長江流域主要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在今天看來似乎也沒什麼,最多也就是溼潤些、夏季悶熱些,然而千百年前,長江流域溼熱得可不是一點點。

古代的長江流域,終年高溼而炎熱,尤其在夏季更甚,而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適合生長的不僅僅是各種糧食作物,還有大量其他的動植物。由於整體環境比較原始荒蠻,加上條件適合,長江一帶當時處處都是茂密的森林,而森林之中常年瀰漫著山嵐瘴氣,到處都是虎豹豺狼與蛇蟲毒物。說得再誇張些,以前的長江流域跟現在的亞馬孫雨林等熱帶原始林區的荒蠻程度,有得拼。

點選載入圖片

而且,雖然長江流域適合

稻穀

生長,但大多數地區,真正變成良田還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後。長江地區土壤黏性很高,容易結塊,如果沒有比較優良的農業工具與技術輔佐,其實並不適合用作農業發展。

在生產力水平普遍不是很發達的時代,想要開發土壤條件並不理想的長江流域,難度還是非常大的。畢竟相對來說,北方的黃河流域不僅土壤肥沃,而且土質更加疏鬆便於耕種,也不是古人更加聰明,條件擺在那裡,哪個更容易耕種更便於發展一目瞭然。當時人口也沒那麼多,對土地的需求也並沒那麼驚人,既然有黃河流域,自然也不想著去長江沿岸費勁。

點選載入圖片

當然,長江流域乃至更南方一些的地方,都出現了不少與黃河流域文明同時期甚至更早的文明,但受制於自然條件的限制,這些“南方文明”長期都處於一種龜速發展的狀態。長江流域正式大規模開發之前,長期落後於北方文明發展速度的典型標誌,就是人口上的巨大差異,雖然南方文明出現得也非常早,但發展程度一直沒那麼理想,人口也不多。

遠古時期,農業發展條件相對優越的黃河流域出現的文明,依靠自然條件的先天優勢迅速壯大起來,逐漸也就成為了“華夏”的所在。先秦時代開始,中原各國都以正統自居,除了地處西陲的秦國,當時主體位於長江流域的楚國即便再強大,再富有,仍舊被北部諸侯視作“蠻夷”。

點選載入圖片

其實也不能說是古人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古代的長江流域人口其實也不算少,只不過相對於黃河流域不能比,而且因為文化、經濟上的巨大差異,北方人口的增長速度也遠遠超過南方。對當時的人來說,即便是遷移,一般也都是向黃河流域遷移,就像現在的人口遷移都是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沒聽說過有幾個是反其道行之的。

長江流域的逆變,還真不是自然的多大改變,還是因為人的原因。

三國魏晉時代,由於中原長久戰火紛飛大量百姓流離失所,被迫前往當時被中原視為“蠻荒”的江南一帶,雖然動機的被迫的,可客觀上這些人帶去了大量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還有大量的勞動力,這些都極大程度上促進了長江流域的開發。

所謂“人定勝天”,魏晉時期開始到後來的宋朝南渡,大量的北方人口遷入都使得長江流域的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長江流域本來各種不利條件在技術的改造之下,反而變成了巨大的優勢。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氣候溼潤等,成為長江流域徹底翻盤,直接逆襲取代黃河流域,成為新的經濟與文化中心的最主要籌碼。

上一篇:WEB前端技術也會內卷? 這幾個開發框架才能讓你月薪過萬!
下一篇:262億美元! 臺積電公佈最新資料, 矽谷計劃可能要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