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終極探秘: 揭開物質之謎

心生萬物,玄之又玄;物成世界,實而簡單。宏觀宇宙由物質構成,物質世界沒有玄奧,只有複雜的數學關係和物理屬性,透過深入觀察、探索推究就能解開其中所有的奧秘!

物質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宇宙中充滿了物質?如果物理學定律是對稱的,那麼大爆炸應該創造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就會使它們全部湮滅化為能量,也就不會產生恆星、行星、生命。為何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質主導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下面將揭開物質的終極奧秘!

點選載入圖片

一、物質的本質。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式揭露了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轉化關係,量子波粒二象性證明了物質(粒子)與能量(波動)的兩面性。所以,物質本質是能量,能量場激發產生粒子,粒子合成物質。

當能量被“束縛”就轉化為物質(粒子),在粒子(量子)不受擾動時(排除相互作用力,“束縛”消失)就轉化為能量(波動)。二、物質的產生以及物質的對稱性。

宇宙由純能量構成,純能量分為正反兩種性質,分化出正能量和負能量。能量受到“束縛”轉化為基本粒子,能量的運動特性轉變為靜止質量和自旋屬性,能量場的作用機制衍生出相互作用力,正能量和負能量分別產生正負電性。(相關閱讀——時間、空間與能量的本質以及宇宙起源、宇宙演化過程的五個相變、物理學最強科普:萬物的本質!)當代物理學家認為,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合形成的,物質起源於正反粒子對,之後粒子又組合出物質。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於正反粒子對,所以才有正反物質不對稱的矛盾。

事實上,物質不是以正反粒子對(比如,正負電子)的形式起源,而是以最小“系統”的方式誕生。能量場是一個“大系統”(物理系統),它由純能量構成,純能量分化為正負兩種能量,能量轉化為基本粒子(最小系統),基本粒子合成物質(複雜系統)。故而,物質以最小系統的形式誕生,比如氫原子結構。氫原子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氫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能量場創造的最小“系統”(最小物質結構)。簡單說,氫原子核(質子)與核外電子一同產生(正能量與負能量對稱,正能量形成原子核,負能量形成核外電子),它們具有對稱性。換句話說,原子核內的質子與核外電子成對產生。舉例:正負能量具有對稱性,正能量受到“束縛”形成氫原子核內的質子,負能量對應形成氫原子的核外電子。從原子結構中我們發現,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電荷具有對稱性。所以,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存在對稱性。注:宇宙以“系統”(氫原子)為最小單元創造物質,但物質存在更小形式(如夸克、電子、光子),我們能利用能量製造出正負粒子或正反物質,但它們卻不是物質起源的方式。簡而言之,能量可以創造出基本粒子,但物質卻存在最小結構。能量場以“最小系統”模式(氫原子)創造物質,並非以正反粒子對方式製造物質。舉例:能量場具有正負能量(正負電性),我們可以在能量場中製造正負粒子(比如正負電子對),只要滿足正負電性對稱即可,但卻不能用正負粒子(基本)組合成物質。因為物質以“最小系統”(如氫原子)為單位產生,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同時誕生。故而,宇宙中正負能量(正負電性)具有對稱性,但物質粒子(正電子和負電子)並不對稱。三、物質比反物質更穩定。

正反物質本質是正負能量的體現,正負能量具有大小相等、性質相反的特徵。比如,正負電性。在能量層面,沒有電荷只有電性差異。假設正電性(正能量)下凹,負電性(負能量)上凸。物質的原子核(在內/下面)具有正電性,核外電子(在外/上面)具有負電性,正負相吸,物質形成的原子構成一個圓形(下凹與上凸連成圓,有邊界性質收斂)。反之,反物質的原子核(在外/上面)具有負電性,核外電子(在內/下面)具有正電性,正負相吸,反物質形成的原子構成一個雙曲線(無邊界性質發散)。物質原子是圓形,反物質原子是雙曲面,圓形結構比雙曲面結構更加穩定,所以宇宙是由物質主導的。實驗證明,透過實驗合成的反物質性質很不穩定。結語:宇宙的正負能量對稱,衍生的物理性質也對稱(比如,正負電性),在能量層面製造的基本元素同樣對稱(比如,正負粒子對)。然而宇宙以“最小系統”的模式創造物質,正反物質不存在對稱關係。因為正物質比反物質結構穩定,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由物質主導。

上一篇:生活在海底千米之下的, 10大奇異動物!
下一篇:史上第一次, 三星將在8月11日一口氣釋出六款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