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秦始皇陵直到現在都還不能發掘,裡面到底藏著哪些秘密?

前言

為了解歷史,探尋區別於文藝創作的古人真正的生活痕跡,每年總會有大量遊客奔赴全國各地的歷史遺蹟,進行參觀、學習。這不僅能夠增強國人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瞭解,門票收入也能為國家創收。

曾有網友感嘆,主要還是秦始皇陵尚未完全開發出來並向公眾開放,不然光是門票收入,都幾乎能每年為國家的海軍部隊添驅逐艦加固國防體系了。

雖說目前秦始皇陵只向公眾開放了兵馬俑等少部分陵墓,但按照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門票、每天平均10萬人左右的人流量,再加上相關周邊商品的收益來計算,光是兵馬俑為國家帶來的收益便已超出10億,同時遊客的衣食住行也能夠大力拉動西安的經濟發展。

所以不難想象,若是將秦始皇陵全部開發出來,將會吸引多少國內外的遊客前來參觀,屆時創造的收益將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成倍增長。

但是,既然國家始終未進行秦始皇陵的整體開發工程,那麼自然是有國家深層次的考慮。

開發秦始皇陵的技術性難題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多且複雜,而秦始皇陵是極具考古的珍貴陵墓,在開發的過程中稍有差池,很有可能對其都是無法挽回的傷害。

那麼,國家對於秦始皇陵的開發擁有哪些顧慮呢?

開掘秦始皇陵有哪些難點?

如今大家所見的兵馬俑統一都是黃土的顏色,但其實兵馬俑在剛出土之時色彩各異,但它們一接觸到空氣,身上的色彩便如潮水一般迅速褪去,發掘人員救無可救,大受撼動。

所以開發任務的難點之一便是如何避免對陵寢中的古物造成傷害。

兵馬俑較為“堅強”,在褪去顏色後自身構造、外形並沒有出現損傷,但墓葬中大機率還有大量記載歷史的竹簡以及絲綢類隨葬品,它們可謂是較弱至極,稍有不慎能分分鐘消散在大家面前。

就拿國家在1972年~1974年間,於馬王堆挖掘出的三座陵墓舉例,這三座陵墓的主人分別是辛追夫人、丞相利蒼以及他們的兒子。

考古學家們在辛追夫人的墓地中發現了一個漆器鼎,開啟之後發現這竟然是一碗兩千多年前的藕湯,湯水中的藕片清晰可見。

還未等考古學家們進行下一步行動,這碗藕湯便由於受到震盪迅速消失了,彷彿考古學家們在之前看到的只是兩千多年前食物的殘影,輕輕一撞,這殘影便如夢境一般消散了。好在現場有人趁藕湯還未徹底消失之前拍下了照片,證明碗中的確留存過湯水。這也給所有人提了個醒——文物發掘有“風險”,提前計劃好儲存措施才可行,切不能隨意處之。

在隨葬品中,比起食物、衣物透露出的歷史資訊和古人習俗,那些畫像、竹簡所能表述的歷史更加直觀且詳細,但它們的脆弱程度可比不那些輕薄的絲織物低。

曾經專家們在馬王堆一號墓穴中發現了保留十分完好的竹簡,專家發現每一個竹簡下方都刻有一個“家”字。專家們剛想對這些竹簡進行進一步觀察分析,竹簡便迅速氧化,通體變黑,對於這些竹簡的研究便也只能就此停滯了。

幾千年前的文物,之所以能夠在不受到外力刺激的條件下儲存完好,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幾千年間墓室中的氧氣早已被耗盡,也無水分,內部環境十分穩定,而那些屬於有機物的文物也能夠保持住原貌,幾乎不會發生改變。

一旦受到外力侵入,這些文物便會在一時間遭到光照、溫度變化、氧氣、水分四重打擊,原本穩定的內部條件在氧氣、水分結合的情況下被打破。

竹簡、絲織物之類的文物在陽光的照射下,其自身的纖維素也會分解,所以如今考古學家一般都會直接將文物進行打包,之後再分別進行處理。

同時禁止遊客禁止用閃光燈拍攝在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也是擔心對文物造成損壞,各位在進行參觀時千萬記得要遵守博物館貼出的提醒告示,不要自尋麻煩。

秦始皇陵整體規模龐大,想要進行挖掘則需要先開頂,自上而下層層挖掘。想要保護好陵墓中的各類隨葬品,在第一時間便需要對環境進行特殊處理。

目前專家提出最穩妥的方法便是建立保護罩,抽掉所有的氧氣,直接使地宮處於無氧環境,所有考古人員攜帶蓄氧裝置進行工作,那麼有機文物在出土後便不會出現丁點氧化。

但想要將此項方法付諸實踐存在技術、資金兩個方面的問題。秦始皇陵整體長寬均在500米左右,想要建立這樣龐大的保護罩,但又不出現垮塌、縫隙,而且還要抽掉空氣,這真得工程師們細細思量,很有可能直到最後都無法實現,同時相關的經費支出也會是天價,這些都需要從長計議。

秦始皇陵地處秦嶺一帶,地下水位高,挖到地下16米就能出水,而地宮位於地下26米左右的位置,如何在挖掘過程中進行排水而不至於淹沒地宮,這也是一門技術活。

因此在現存所有問題都能得出確切可行的解決方法之前,國家絕不會輕舉妄動。

古書如何描述始皇地宮?

人人皆對盜墓賊嗤之以鼻,除了因為打擾亡者、盜取寶物這些行為極其不道德以外,還因為盜墓賊可不會存有保護文物的心思。

為了迅速奪取隨葬品後撤離,他們往往會對陵寢大肆破壞,那些在他們看來沒什麼價值的竹簡、絲織品會被直接丟棄在一旁氧化、腐敗,其上或許就存在能夠對我國曆史研究產生跨越性推動力的資訊,所以盜墓行為是對國家財產、文化破壞性極大的惡劣違法行為,一直以來都遭到國家的嚴厲打擊。

所幸的是數千年以來秦始皇陵都沒有遭到盜墓賊的毒手。原因在於秦始皇當年為防自己陵寢被盜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選址極其隱蔽,並且還將參與修建皇陵的勞工盡數滅口,無任何外人能夠知道秦始皇陵寢的詳細地址。

根據史書記載,皇陵地宮中遍佈殺機,多得是古人奇思妙想之下設計出的機關,即使有朝一日盜墓賊闖入了地宮,也只會為秦始皇添一名陪葬人員罷了。

看得出古人也十分善用化學物質來達成目的,據悉陵墓內的汞含量驚人,在全室封閉的情況之下,這些汞被催生出的汞蒸氣無法被排出,一旦有外力破開一道口子,這些汞蒸氣便能在一瞬間要人性命。

這種種操作,使得秦始皇陵被全線開發的那一天變得遙遙無期。

科學探測地宮模樣

秦始皇的整個陵墓被劃分為了多個區域,其中秦始皇的棺槨以及隨葬品便被存放於地宮。地宮位於地下35米處,長約170米,寬度達到145米。

為防盜防蛀,地宮宮牆顯而易見地被工匠專門進行了加固,千年以來未有地下水滲入,也未有區域出現過牆體搖晃、破裂等情況。

這麼多年來,關中地區不乏地震的出現,而地宮能夠堅挺到今日,實乃彰顯古人的建築技藝,同時考古學家還模擬古人對宮牆進行武器攻擊,宮牆紋絲未動,可見若非遇到現代考古團隊,秦始皇陵在遭受大多數外力侵襲時都能有足夠的能力保全自身。

曾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叩之空空,如下無狀”,專家據此推理,地宮的整體結構應該是為倒圓錐狀,“尖頭”朝下,即使受到外部施加的壓力,也能將壓力向底部轉移,保持整體的穩定性。

地宮外部也有用於支撐、保護地宮的框架,能夠抵消掉大部分震盪,這也是地宮宮牆歷經兩千年依然穩固如昔的原因之一。

秦皇陵選址地帶溫和多雨,地下水充沛,由此排水防滲透工程的建設,對於當時的工匠而言也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工匠在陵墓的迎水面挖出了一道“U”型深渠,以此來彙集地下水防止其流入陵墓。

在陵墓兩側也有長度分別為778米、5255米的排水渠,以及各處明井暗渠組合而成的排水管道,地下水便由此排出。

為防止地下水在排出前便深入地宮,工匠們在枯水季用隔水性極強的青膏泥填充前段排水溝渠,使其“一渠兩用”,既是排水渠又是隔水“堤壩”,雙管齊下,既堵又排,成效顯著。

水銀與陪葬品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大家不難想象出一幅地宮中一條條閃閃發光的“銀河”交錯互通,熠熠生輝的景象,倒也平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除了水銀含劇毒,可將宵小之輩盡數誅殺以外,秦始皇也很有可能是認為閃閃發光的水銀,比起一般的金銀陪葬品別具一格,配得上自己一統天下之帝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下令工匠灌注了一條“水銀河”。

秦始皇登位後便一直大力尋訪長生不死的秘訣,但直到永遠闔上雙眼的那一刻都未能等來真正的神藥。秦始皇可能也知道自己死前無法“飛昇”,於是便為自己構建了一個死後登入天庭的可能性。在地宮中,下有流轉發光的山川湖泊,上有精心雕刻的二十八星宿圖,以魚油燃起不滅的燈火,九層樓臺將其高高托起,彰顯這位帝王不平凡的一身,死後的哀榮彷彿能與神明並肩。

據悉,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總量超過百噸。古代生產力低下,交通運輸同樣不及後世便利,這百噸水銀不論是提煉還是彙集,皆是大工程。

透過現象看本質,秦始皇在為自己修建陵寢時,光是所使用的水銀這一項,便動用了超出時代標準的勞動力,勞民傷財,秦二世而亡,也能在此處看出些許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秦皇陵中使用的水銀大部分都來源於一位巴蜀地帶的寡婦——巴清。其以女子之身在男女地位極為不平等的古代,榮登戰國富豪排行榜前七名,實乃奇女子。

巴清獻水銀,嬴政以禮待之、奉為上賓,最後還被接到咸陽頤養天年,成為流傳後世的一段佳話。但我們透過軍事家尉繚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或許能對這段佳話保有懷疑態度。

尉繚表示,秦始皇是一個缺少仁德、寡恩少義之人,在有求於人時十分謙卑,毫無架子,但在達到目的後,便會對利用完的人棄若敝屣、甚至加以迫害。

不難看出,表面上嬴政是將巴清接到咸陽為其養老,實則是對當時富可敵國的工商業主極其忌憚,想要將其放在眼皮子底下進行監視。

秦始皇畢竟為一代帝王,除了利用水銀打造山川河流彰顯不同以外,墓葬中也免不了隨葬大量珍貴的隨葬品,陪葬坑以及其他墓葬坑多達400個以上,已陸續有五萬件文物出土。

在秦始皇的隨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這組銅車馬精美異常,極為逼真,是我國目前出土保留最為完整華麗的銅車馬,從中也可窺得秦始皇陵中藏有多少令人嘖嘖稱奇的奇珍異寶。

或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腸題湊”

對於秦始皇的棺槨的推測,目前最受認同的觀點便是:秦始皇棺槨與歷代大秦帝王棺槨的結構一致,運用“黃腸題湊”結構,構成頂級防盜工事。

何為“黃腸題湊”?其實就是用顏色淡黃的去皮柏木芯,嚴密地圍在棺槨四周,起到保護棺槨的作用。

按理來說,木材比起銅器要脆弱的多,用火攻、斧劈的方式很容易便使這些木材變成幹垃圾。為何歷代秦王會選擇用柏木來保護自己的棺槨呢?

其實“黃腸題湊”中的柏木都是高齡木材,大量的樹脂遍佈肌理,這些樹脂不止能防水防蛀,還具有頂級的防火力,用火來燒燬這些柏木的可行性幾乎為零。

這些“黃腸”在工匠們的手中,不僅透過木楔子的穿插結構形成了一個整體,歷經千年後也早已貼合得密不透風,不論是用鋸子還是炸藥都難以將它們分開。

並且在陵墓中用炸藥是大忌,若是操作失誤,很可能直接將整個墓穴炸榻把自己就地掩埋。同時工匠們在打造“黃腸題湊”時,也會特意將其中的部分“黃腸”與墓穴的主樑合二為一,“想拆黃腸先塌房”,即使是當代專家可能對那些“黃腸題湊”都束手無策,更別提盜墓賊了。

歷史上也有不少盜墓賊“光臨”採用“黃腸題湊”的墓葬後,盜墓失敗的案例,往往都是由於動靜太大,又長時間未能得手吸引了他人的注意,由此被當場抓獲。

但秦始皇使用“黃腸題湊”的方式來保護棺槨只是專家們的猜想,想要得到最終的真實答案,也只能寄希望於國家在未來擁有充足的能力,將秦皇陵全部開發出來了。

秦始皇墓還有哪些謎團

關於秦始皇陵的“防盜機關”,目前已出現四種較為廣泛的說法。第一點便是眾所周知的水銀河產生的毒氣,盜墓者吸入即死。

第二點是流沙陣,當有外人進入陵寢後,流沙陣便會啟動,湧入大量流沙,盜墓者無法掙扎逃離,只能等待沙粒淹沒頭頂,重新投胎做人。

第三點是由飛箭、尖刀組合而成的陷阱,不過即使是古人,也能夠想到刀劍等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脆弱,到最後只成為雞肋陷阱,所以並沒有多少佈置此類陷阱的可能性,這第三點說法有些站不住腳。

第四點就更玄幻了,相傳秦始皇早早地請了大量巫師,為自己的陵墓施加了詛咒,擅入者死。這般怪力亂神之事還是寧可信其無吧。

關於秦始皇的遺體儲存方式,大家也是眾說紛紜。

歷史上不乏被施加了大量防腐處理,出土後肌理清晰可見,保留極其完整的乾屍,那麼秦始皇死後是否有可能被進行類似的處理呢?

據記載,秦始皇駕崩得突然,甚至還沒來得及看繼承人上位便駕鶴西去了。當時的權臣想要扶胡亥上位,為防止打草驚蛇,在部署好所有行動前,一直隱瞞著秦始皇的死訊,自然也沒有將秦始皇遺體及時進行防腐處理並下葬。

等到秦始皇被拉回咸陽安葬之時,距離秦始皇駕崩已經過去近兩月。當時可是夏天,屍體在常溫下不足一週便會高度腐爛。

由此可以推理出秦始皇並沒有機會接受防腐下葬的待遇,並且下葬之時的肉身也已經“好看”不到哪去了。

不過,在所有的秘密被揭開之前,再合理的猜測也只能是猜測,或許未來我國能擁有足夠的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無損挖掘,大家還是靜待那一天的到來吧。

上一篇:人去世之前,到底會看到什麼?研究表明,真實預感
下一篇:這個預測準了近60年,許多人希望它失效,但全世界因它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