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拾荒雜談】第一個人說的和最後一個人說的大不相同,是怎麼回事?

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歡迎轉載!)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遊戲,叫做傳話。

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快速說一段話,然後第二個人再向第三個人傳達,當傳達人數足夠多,傳達的句意足夠複雜的時候。就會產生這麼一個現象:第一個人說的和最後一個人耳朵裡聽到的事情大相徑庭。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每個人對每件事物或者每句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想法,

你喜歡言簡意賅,我卻喜歡長篇大論。你明明說了晚八點吃紅燒肉,我卻喜歡說酉時四刻食紅燒豕肉!

正是有這種些許認知的誤差以及個人的語言習慣在其中,所以這個遊戲才會產生這樣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

雖然

“傳話遊戲”看著只是一個娛樂遊戲,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最經典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有些成語以及諺語的意思和古代大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古今意義有些是截然相反的。

就比如下面這幾個成語和諺語:

空穴來風

“空穴來風”在現代使用的意思大都是

流言蜚語沒有根據,胡亂的編造出一些沒有證據的謠言。

比如:

說拾荒雜談長得醜實在是空穴來風!

看著沒什麼毛病,然而古代對於

“空穴來風”的定義可並不是這樣。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宋玉《昭明文選.風賦》

整個引用有點長

,簡短點說:

楚王:巴拉巴拉巴拉...

宋玉:枳樹彎曲的枝丫會引來鳥兒做巢。空曠的洞穴便會有風進入。鳥窩和風是根據環境不同而出現...嘟嚕嘟嚕嘟嚕...

從成語出處來看,

“空穴來風”一開始的意思就是說空曠的洞穴會出現風。和現代的意思完全搭不上關係。

是什麼時候變成這個樣子?

筆者查閱了搜尋引擎,發現著名作家茅盾曾在

《蝕

·追求》

一文中寫到:

“自然外邊人是言之過甚。但是,空穴來風,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後總得注意。”

這句當中的

“空穴來風”實際指的是自身缺點引來流言蜚語,或者說傳言也有一定的證據。

這就說明了

“空穴來風”其大意到了近代稍有變化,而步入現代則又對這個成語進行了改變。使之意思不僅和近代截然相反,甚至和一開始的出處之意也完全不同。

每況愈下

“每況愈下”的意思是

情況或者身體越來越糟糕。

出處來源是:

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南宋.洪邁《容齋續筆・蓍龜卜筮》

這句引用的大意是人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家家都認為自家顯貴了,但結果卻是越來越糟糕。

這古今意義一樣,看著沒什麼問題啊?

沒錯,

“每況愈下”這個成語的確是沒什麼問題。

但是有個和它很像的成語叫

“每下愈況”,就經常被人當成“每況愈下”而錯用。

實際上的

“每下愈況”出自

《莊子

·知北遊》:

“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

在這裡的意思指的是

“越往下情況越明顯,越接近真相”。

有點探案真相的味道。

經典造句就是:調查取證向來都是每下愈況,沒聽過越做越迷糊的!

但要是把

“每況愈下”給用錯到這裡,這意思就大不一樣,已經上升到身體安危的地步了!

人盡可夫

這是一個非常直白的貶義詞,現代的用法多數是

用在做皮肉生意的女子身上,或者是行為放蕩的人身上。

然而正如“空穴來風”一樣,“人盡可夫”也是出自先秦時期的成語,且意思和現代都大不相同。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又到了文言文翻譯學霸出手的時候了)

鄭祭仲專權,鄭厲公打算派前者的女婿雍糾殺了其岳父。雍糾準備在郊外宴請其岳父鄭祭仲的時候將其殺死。結果這事兒被雍糾的妻子雍姬(鄭祭仲之女)知道了。雍姬無法抉擇,便問其母:

“父親和丈夫誰(和我)關係更近?”她母親回答:“(女子在未嫁之前)人人都可以做女人的丈夫,而父親只有一個,這還用比嗎?”

由此可見“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在出處的用意是表明丈夫的親疏遠低於父親,和現代的用法可謂天差地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句引用其實非常出名,不過出名的地方在其後半段:

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文章最後,插入一個小冷知識點:

其實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原本寫法是“打破砂鍋紋到底”,意思就是砂鍋非常脆弱,一旦破裂,這裂紋就能順延至底部。比喻事情追查到底。古今意義無什麼不同,只不過看到有些典籍曾有此寫法,一時想起而提及。

上一篇:大姨媽是怎麼來的?大姨媽是怎麼來的?大姨媽是什麼?
下一篇:蘋果、華為、小米、樂視、小米、樂視、小米都在做汽車造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