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不要和不懂業務的人討論管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最近出差很多,和不少企業家、創業者、管理者們交流討論。
到了年底,都在陸續總結今年的工作,計劃明年的戰略。
我想,大家都應該有一個感覺:
不要和不懂業務的人討論管理。
不然很多話聊不到點子上,很多工作也落地執行不了。特別耽誤事兒。
我和你分享一些思考。關於業務,和關於管理的思考。
管理,承上是戰略,啟下是執行
在一個組織中,很重要的一點,管理是承上啟下。
或者說,是兩次重要的“翻譯”工作。
把上層的戰略,翻譯成目標。再把目標,翻譯成下級的執行動作。
大白話就是,知道做什麼,也知道怎麼做。
我們一個個講。
把戰略翻譯成目標,知道做什麼,其實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大局觀。
在工作中,如果沒有big picture,是挺麻煩的一件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打的是101高地,還是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小土包。
作為管理者,知道公司未來的業務方向嗎?
別說3年,就說未來1年。
公司明年的戰略是什麼?
這個戰略,對你所在的部門有什麼影響?
這個戰略,對你自己又意味著什麼?
這些問題如果答不上來,那可能是對業務理解得不夠。
不懂業務,就像是在黑洞洞的環境裡抓瞎。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管理,不是管理。
而把目標翻譯成執行動作,就是知道具體怎麼做。
2002年,我從員工升為經理後,接受了微軟安排的魔鬼訓練。兩位老師專程從美國飛過來,對我們十幾個人,特訓5天,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
一位老師的一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她說:As a manager,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ranslate* your objectives to tasks. 作為經理,你需要學會如何把目標“翻譯”成任務。
你比下級擁有更多的資訊,更好的資源,更強的能力。你應該能指導下級,拆解工作。
一個明確的任務和動作,比一個抽象的目標,要更加具體、高效。
管理,很多時候是承上啟下的工作。而對業務的理解,是重要的基礎。
不懂業務,沒有業務的概念,就會掉入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了管人而管人的陷阱。
戰略決定組織,組織緊隨戰略
你也許見過這樣“朝秦暮楚”的管理者。早上說,我一定要把組織打散,化整為零。晚上又說,這不對,還是要集合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
顯然,你知道這是很離譜的。
組織的形式由什麼決定?管理者的喜好和心情嗎?
戰略大師錢德勒說過一句特別好的話:
戰略決定組織,組織緊隨戰略。
組織的形式,根據你的業務來啊。
我以前分享過,組織最基本的4種模式。根據自己的業務,可以靈活調整。
1,羽毛球雙打模式。
這種模式,很看重最後結果,需要雙方的信任。
就像羽毛球雙打比賽,沒有特別明確的分工。不管是前場還是後場,大家都能接球。只要最後能贏就行。
你可以感覺到,這種組織比較小,比較輕,比較適合追求結果的團隊。
2,足球隊模式。
足球隊,當然目標也是要贏。但是這種組織形式,相對更復雜。
場上的11個人,已經有明確的分工,有各自的職能。但在比賽時,又能充分發揮自主性,互相補位支援。
一個擁有清晰的戰略和目標的團隊,應該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球隊。
3,交響樂隊模式。
交響樂隊模式的組織,就更大了。
人更多,需要有更加明確的分工。絃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五大部門下,分設很多小部門。比如木管組,下設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
這樣的組織,通常有幾十人、上百人。
而想要粘合這麼多人的分工,最主要依靠的就是機制和流程。
你幹什麼,我幹什麼,要很清楚。不然音樂會就亂了。
4,軍隊模式。
軍隊模式,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
士兵心中對戰爭的意義也許充滿神聖感,但對戰略全域性,可能並不瞭解。大家只需要關心職能內的“自身行為”指標,不用關心“最終結果”。
你的行為指標,可能就是上陣殺敵。立功了,獎。叛逃了,罰。
在軍隊中,粘合大家的是獎懲。
這4種組織形式,有各自的特點,和各自的適用場景。
你的組織有多少人?你的業務需要什麼樣的組織形式?
應該能隨時調整,像積木一樣靈活組合。
不懂業務,就會亂招人
在管理活動中,很多人把招聘當做源頭。因為人不對,什麼都不對。
但是,因為不懂業務,才會招的人不對。
具體什麼表現?
首先,因為不懂業務,意味著不知道工作中的最優辦法是什麼。所以,遇到問題,很多人下意識的解決方法是,多招點人。
當你發現組織不斷膨脹,但是不出東西,沒有效果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這是一個糟糕的訊號。
然後,因為不懂業務,管理者難免會想,那怎麼體現我的能力?
只能透過招人,來壯大自己的部門。我管的人多了,才能體現我厲害。
招更多人,申請更多預算,換更大的辦公室。
這兩個原因,會讓組織像癌細胞一樣瘋長。但是業務本身,卻慢慢萎縮。
如果管理者懂業務,他至少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經常有人找我,讓我推薦人才。這時,我就會問,那你想要什麼樣的人?
對方說,能力強的。
什麼方面能力強呢?
解決能力強的。
什麼叫解決能力強呢?
然後,大家都不說話了。
他大概沒想到,我會這麼問問題。但是,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業務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要什麼樣的人,我又怎麼推薦呢。
其實,不停追問自己,是理解業務的好方法。
是這屆員工不行,還是這屆管理者不行
聊完招聘,咱們再聊聊培訓。
培訓,說起來又是讓人很頭疼的話題。
很多管理者認為,培訓就是發本手冊,大家看看就會了。大不了再講兩句。兩句不行,就講三句。
給你們手冊了,我也講這麼多了,怎麼還是不會?
唉,這屆員工不行。
但更有可能的是,是這個管理者不行。
培訓,有一個非常有效的7-2-1模型。
什麼意思?
就是70%來自“工作中學習”,20%來自“向他人學習”,10%來自“正式的培訓”。
1,工作中學習。
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是“Learning by Doing”,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學習。
在工作中,解決具體的問題,不斷總結和提煉經驗,可能是效果最好的。
說一萬遍,都不如自己做一遍。
2,向他人學習。
除了工作中學習,還需要和別人學。因為別人的思考和做法,常常能打破自己,給予更多啟發。
但是,向他人學習的比例,只佔20%。
為什麼聽了很多道理,過不好這一生?可能是聽太多了吧。
3,正式的培訓。
最後,才是正式培訓。
請老師上課,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這個比例,應該是10%。
因此,在培訓中,應該大致遵循7-2-1的原則。但是很多管理者,可能完全反過來了,變成1-2-7。
用很多所謂的“培訓”,希望員工能有翻天覆地的效果,顯然這是很偷懶的行為。
自己更理解業務,幫助員工在工作中學習,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考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培訓讓人頭疼,那考核簡直令人痛苦。
考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不少管理者,把考核當成一次生殺予奪。但是,他們可能忘了一件事,明年你還是要和這些員工共事,還是需要依靠他們完成目標。
考核,應該公允。同時透過考核的方式,幫助員工成長。
我舉個例子。假如滿分5分,你準備怎麼給員工打分?
對。2-7-1的原則。
20%優秀,4-4。5分。
70%合格,3-3。5分。
10%不合格,低於3分。
但事實上,很多管理者怎麼做呢?
全是合格。甚至全是優秀。
那表現不好的人呢?
輪著來。
哥們兒,去年他得了C,今年我不能再給他不合格了。我們是有合作精神的團隊,今年輪到你委屈一下。
太可怕了。
在一個團隊裡,我們應該重用A,培養B,幫助C。
什麼才是懂業務?
剛剛前面講了很多管理的誤區,和應該有的常識和方法。
這些前提,都是要懂自己的業務。否則動作很容易變形。
但是,什麼才是懂業務?
業務,其實包括事,也包括人。
1,對事,俯瞰全域性,探究細節。
在事的層面,要有能站在100樓的全域性視角,也要有回到1樓落地細節的能力。
這其實就是剛剛說的,兩次翻譯。有big picture,而且不會遺忘細節。
上帝視角,俯瞰全域性。操盤手技能,死磕細節。
缺一不可。
2,對人,知道責權利。
理解了事,但事情要透過人來做。管理者,也要熟悉自己的人。
具體來說,是每個人的責權利。
責任、權力、利益,必須對等。像一個等邊三角形。不然三角形打破了,業務也就很難進行下去。
比如,責任太大,就消極怠工。
比如,權力太大,就權力尋租。
比如,利益太大,就鬥爭衝突。
總結來說,懂自己的業務,其實也就是對事情有全面的理解。然後,透過人來做事,透過事來判斷人。
反求諸己
最後,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我在中國最大的私人董事會機構“領教工坊”帶領一個十幾位企業家組成的私人董事會小組。
領教工坊的口號就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就是,擺好姿勢射擊。沒有射中目標,不要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要研究自己的射擊姿勢是否有問題。
所以,當這些企業家坐在一起討論問題時,大家在互相照鏡子。看見很多公司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管理者,如果業務沒有做好,還是更多應該反求諸己。
把業務做好,總有更好的路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管理裡面從來沒有“你應該怎麼樣”,更沒有“他應該怎麼樣”,只有“我應該怎麼樣”。
最後的話
搞懂自己的業務,這可能是管理的基礎。
今天和你分享了關於戰略、組織、招聘、培訓、考核等等一些思考。希望對你有啟發吧。
不要和不懂業務的人討論管理。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經驗教訓。
這也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懂業務。
Know your business。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