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武帝八校尉中的越騎了解下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2822,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在提到騎兵時,我們經常會有一種固有印象,北方因為擁有優質的養馬場,所以戰馬資源較為豐富,因此才能訓練和招募馬術嫻熟、技藝精湛的騎兵部隊,相比之下,南方多山地,同時又因為水文條件的影響,不適合養馬,所以南方軍隊多半缺馬。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一篇文章《為何古代中國南方總是缺騎兵和戰馬?南宋都有5萬騎,缺乏養馬地只是藉口》。可這並不意味著南方自古以來就沒有優質騎兵。西漢時期,就有一支名為“越騎”的騎兵部隊活躍在我國的南方地區。

西晉名士陸機,曾在他的《從軍行》一詩中寫道:“胡馬如雲屯,越騎亦星羅”,這裡的越騎就是本文要提到的西漢越人騎兵。所謂的“越人”,是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對生活在百越地區古越人的稱呼。《漢書》中有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讓人疑惑的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一地區多溝壑險阻,似乎並不適合騎兵的奔突和騰躍。事實上,就連許多古人都對所謂“越人”有一種天然的輕視,認為當地“不宜牛馬”,越人更是

“綿力薄材,不能陸戰”。

也正是因為這種印象的存在,不少人對《漢書》中所描述的“越騎”之說一直有所懷疑,這種感覺,就好像今天的人們突然看到“蒙古國海軍司令”這樣的稱呼一樣,充滿了荒謬感和錯位感。一些人據此認為,所謂的“越騎”,似乎不應該解釋為越人騎兵,而是“材力超越眾人之騎”,也就是由精銳士兵組成的騎兵部隊。可是,這樣的猜想並不符合邏輯。《漢書》關於越騎的記載,最早見於武帝創立八校尉部隊。這八校尉中,既有承擔對禁軍第三序列的北軍擔負監察職責的中壘校尉,也有如射聲、虎賁、步兵校尉這樣分別負責射手、車兵、步兵部隊的軍事軍官。至於剩餘四校尉:長水、胡騎、越騎、屯騎都是騎兵部隊的校尉,和名稱相對應的,他們負責訓練、統領長水羌人、匈奴、越人、北地邊民四種不同兵源的騎兵,從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來看,漢武帝所立八校尉,除了軍事職能外,還擔負著一定行政職能作用。八校尉編制下的各軍,本就是西漢帝國經過層層選拔後的精銳,因此,把“越騎”強行解釋為一種經過再次挑選選拔而來的“材力超越”者,實在是有些勉強。相反,越人騎兵的說法才更加符合常理。

從武帝八校尉的設立來分析,越騎與長水羌騎、胡騎、屯騎能同為騎兵校尉編制,意味著在當時看來,越騎部隊的戰鬥力即使比不過三者,但起碼也是水準之上的騎兵部隊。不要小瞧這三支騎兵部隊,如長水羌騎,曾經是西漢關隴西線戰場的重要軍力來源,如西漢的公孫家族,就是長水羌族人,像公孫敖、公孫賀都是西漢時期曾經屢立戰功的宿將,雖不如衛霍這樣的當時名將,但也決不可小覷。而胡騎就更不用說了,漢代所謂的“胡人”並非對遊牧民族的泛指,而是單單用來指代自己的宿敵匈奴,胡騎校尉顧名思義,所統領的就是歸化漢朝的匈奴部落騎兵,這些“上山下阪,出入溪澗”的匈奴騎兵,在騎術上的造詣,曾經讓整個漢王朝都頭痛不已。

“屯騎”顯然也不是什麼雜牌部隊,這些源自邊地的騎兵,由於自幼長於飽經戰火洗禮的北方邊境,在騎術上絲毫不遜色於胡騎和長水羌騎,另外,雖然“屯騎”本身聲名不顯,但這支騎兵部隊,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最為倚重的幽州突騎的前身。能夠和這三支部隊並列,本就能從一定程度上證明越騎的兇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越騎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騎兵部隊呢?

雖然後世的南方一直給人以缺馬的印象,但在西漢時期,南方並非沒有合適的養馬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賜嘗羌“滇王之印”,開始對古滇國等地施展影響,在此之前,由於西漢帝國還未大規模向南方拓展勢力,百越、古滇國等南方地區,人煙稀少,植被豐富。這種地廣人稀的環境極為適宜畜牧業的發展,相反,後世那些知名的養馬地,在漢人眼中多是不宜農耕的較乾旱地帶,這些地區之所以以養馬聞名,正是因為它們無法被農耕民族馴化為良田,如北魏六鎮,就是因為始終無法以水利、墾田繼續增加可耕面積,才最終成為了耕牧兩種文明的分界線。而古滇國等地,在人口尚不稠密之前,就是得天獨厚的畜牧寶地,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武帝時期初開益州郡,就獲得“牛馬羊屬三十萬”,而西漢、東晉時期,各勢力透過攤派等徵收方式徵繳當地牛羊馬匹更是“動輒以萬計”。充沛的馬匹資源使得當地勢力有了訓練騎兵的基礎,也讓當地騎兵裝備得以高速發展:古滇國遺址發掘出了我國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馬鐙影象,這種只能允許騎士將大拇指放入的硬核馬鐙雖然簡陋,但已經能夠允許騎兵在作戰時進行借力。因此,它對於騎兵作戰模式的影響,是里程碑式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滇國騎兵,所騎乘的戰馬就是網友們認為不堪大用的滇馬。漢朝曾特意在益州郡設立“萬歲苑”,專門畜養這種“體小而雄俊,尤善山行”的滇池駒。毗鄰古滇國的百越人,很難不受到古滇國文化的影響,同樣居住在山勢陡峭、道路崎嶇地帶的越人,是標準的山地騎兵——他們依靠戰馬的速度優勢驟聚驟散,又依靠高超的騎射技術來對抗在山地地形中無所適從的敵對騎兵。在武帝南拓的過程中,一些越人選擇了歸附大漢,這些內附的越人中有不少騎術精湛之輩,因此,他們被編選至越騎校尉麾下,成為大漢帝國對抗北方匈奴騎兵的前鋒。西漢名臣晁錯在品評匈奴騎兵時,稱匈奴因為“地形技藝與中國異”,所以他們能夠“上山下阪,出入溪澗”,同時,又能“險道傾仄,且馳且射”,可見,在他看來,這些騎兵最恐怖的地方並非騎兵一貫的速度優勢,而是相較於大漢騎兵恐怖的控馬本領和騎射技藝,因此,習慣山地作戰的越人騎兵在這一點上同樣不遜色於匈奴。

不過,隨著鎧甲工藝的精進,以及馬鐙、馬鞍等騎兵裝備的日漸成熟,騎兵依靠弓箭進行遠端投射的殺傷力日漸下降,而近戰衝擊能力卻日益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嚴重依賴騎射的匈奴騎兵開始逐漸喪失漢匈之戰的優勢地位,所謂“一漢抵五胡”之說,就是這種戰鬥力對比下的真實寫照,至於同樣依靠騎射的越騎部隊,也不免和匈奴騎兵一樣,被歷史所淘汰。在後世,由於戰馬品種的差異,類似滇馬這種體格矮小卻靈活易控的馬種,也不得不讓位給體格更大、負重更強的戰馬。而隨著南方地區經濟的日漸繁榮,想要像西漢時期那樣在人口稠密的南方尋找合適的牧馬地,也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正因如此,騎兵才開始逐漸變為北方軍隊最標誌性的兵種,而南方,則開始逐漸患上“騎兵匱乏症”。

上一篇:魔獸世界懷舊服:碰到重製副本的情況,你們覺得算是惡意跳車嗎?
下一篇:四大皆空,失去梅西和C羅之後,巴薩和尤文處境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