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整個文藝圈都在站臺,他承包你全年的閱讀計劃

兩年前,這個男人把書的庫房從北京搬到南通時,

幾乎整個文娛圈都在為他捏一把汗。

沒辦法,大家都太愛這套書了。

能一個人把一套書做16年,做到獨特又極致。

也難怪,幾乎整個文藝圈,都在為他站臺。

他,是張立憲,又叫老六,人們叫他六哥。

他做的書,叫做

讀庫》

,你一定聽過。

做了16年,總計編輯3000萬字以上。

這些年,也不是沒有出過問題。

好幾次,他的書籍庫房要搬遷。

甚至面臨畫上句點不再繼續的困境。

一時間,文娛圈掀起大風浪,圈裡圈外的人都在幫忙。

不希望這套書就此消失。

於是,從北京到南通,從舊庫房到新庫房。

幸而,成為文化圈裡有名的虛驚一場。

歌手李健關注。

歌手朴樹轉發。

無數編劇作家紛紛自願當起了推薦者。

有讀者說,「《讀庫》就是一座寶藏。」

有讀者說,讀庫讓她養成了閱讀習慣。

也有讀者曾經留言——

「《讀庫》就好在這兒,文章沒有刻意,靜下心來,讀進去了,不想出來。」

從編劇到藍領,從文藝圈到生活場。

白巖松、梁文道等文化屆名人,

來做過深度訪談。

△和白巖松訪談現場  圖 | 讀庫

街頭巷尾,地鐵公交的生活場域,

《讀庫》也無處不在。

△讀者見面現場  圖 | 讀庫

其實,為什麼是讀庫?

而究竟這個叫做張立憲的男人,做了 16 年的書,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

它是一本連續出版16年的Mook。

Mook,就是雜誌書。

用張立憲自己的話說——

它每兩個月一期,看起來像雜誌,但卻是用書號出版的,

它具備的是書的質感、書的保質期。

十幾年前的《讀庫》,現在還能讓人讀進去,還有人在苦心尋覓。

當然,折衷主義的說法是,《讀庫》屬於MOOK:Magazine+Book,兩種出版形態的嫁接。

一年六冊,每期十篇左右文章、彼此保持完整獨立的迷你係列劇,體量很輕巧,可以隨手拿起,隨時放下。

迄今為止,已經出過百期,評價都相當高。

隨便摘取三本的豆瓣評分,都是8分以上,已經很難得。

分數絕不是虛高,在讀庫裡,我們是真能看到真誠卻深邃的文字。

譬如,今年推出的——《文學的故鄉》。

畢飛宇、賈平凹、遲子建,以及阿來和莫言等文學大家的訪談。

一致被讀者評為,比紀錄片更好更全面的文字敘述。

畢竟,對於選稿,張立憲的要求甚高。

他說——

《讀庫》中受人好評的文章,基本沒有讀者會說「這個作者太有才了」。

「我們想展示的,是才華的另一面: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踏踏實實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琢磨個底兒掉,切切實實尊重讀者的習慣和判斷,所謂“用寫一本書的力氣來寫一篇文章”。」

新年到了,2022年的讀庫也來了。

老六張立憲特地給大家錄了一段影片,來介紹今年的變化。

不妨看一看。

另外,2022年讀庫M計劃

正在優惠中

每天一元錢

開啟一整年的優質閱讀計劃

此時訂閱

還有雙重驚喜

讀庫主題筆記本

《有書而美》

那城粉絲專屬贈書

《書架》

一個人的書架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反映。本書從極為日常的事物出發,將書架視為一種在歷史中不斷演化的生命體,展現出其不為人知的多種形態及其背後豐富的歷史成因和文化含義。

新年了

都去做個讀書人

01

16年前,讀庫的誕生

張立憲估計自己也沒想過,這件事可以堅持16年。

16年前,張立憲從石家莊到北京的大巴上,這個想法誕生了,並且越來越濃烈。

一開始想著叫「讀本」,後來改作「讀庫」,有讀書的倉庫的感覺,也有集大成之感。

朋友說,你叫這個名字,會有很多愛書之人來幫你。

果然。

放棄一份不錯的工作offer,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決心做讀庫,是張立憲心中的篤定。

那時,是2005年下半年。

也是張立憲第三個本命年。

不斷地和朋友聊天,讓他有了更為清晰的方向。

和中國青年報的李大同老師聊起來的時候。

定下了兩個關鍵詞。

個性——只有有個性的東西,別人才喜歡。

穩定——一定要有穩定的質量,才能培養出人們的閱讀習慣。

接著,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圈內外牛人的觀點和建議聚集了起來。

還有蔡志忠老師親筆繪製的藏書票。

△蔡志忠老師畫的藏書票  圖 | 讀庫

這樣,讀庫創刊號出爐了。

2005年10月28日。讀庫創刊號《讀庫0600》,第一個500本出爐。

0600,前面的06是年的編號,00是當年書的編號,因為是試刊,所以用了00。

至此之後,這四個數字,也成為了讀庫的讀者,一個彼此心照不宣的暗號。

當天,張立憲興奮得要洗個澡,清清爽爽來迎接它們。

翻到這本書的朋友,都要誇一句,「牛叉」。

2005年10月31日,讀庫接到第二年的兩份訂單。

十幾年來,它成為許多人床頭、沙發上和衛生間裡的常備戰略物資;

通勤路上可以讓你沉浸一時的伴侶,也被塞進即將出門遠行的行囊中。

張立憲說,

讀一本厚厚的書負擔太重,報紙雜誌上的文章又顯得單薄不解渴。

這就是讀庫的初衷,而後來證明,這個初衷得逞了。

而關於裡面涉及到的內容,也和一般的書以及人文雜誌不一樣。

民國掌故、反右風雨、文革控訴,是目前許多圖書和人文雜誌的三大母題。

而《讀庫》則是繞開這些主題,內容所涉,多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現在進行時。畢竟,關於這方面的記憶,同樣需要來打撈。

集中在文化和傳媒領域,留存這個時代忠實的記錄者、悲壯的消失者和堅持者,並對那些真正打動我們內心的文藝作品做深入探究。

就是《讀庫》的意義。

02

30000000字,讀庫曾經寫下的

在張立憲當年籌辦《讀庫》的時候。

適逢巴金先生去世。

當時,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這件事,也都在寫巴金。

張立憲心裡就想,《讀庫》絕不能是做這樣的題材的,這不是讀庫要乾的事情。

同一年,郝明義籌備了「網路與書」叢書,有一個腰封,寫著「兩岸三地五十位尊榮讀者的共同推薦」,下面是五十個人的名字,全是名流。

當時張立憲心裡就想,

「以後的《讀庫》,能否將這些人儘量排除在外?

並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文章在太多地方看到了。 」

中國有十四億人,去掉那一百個人之外的十三億人,才是真正豐富、廣闊、精彩的世界,他們比那一百個人更真誠,更有力量,也更有價值。

在《讀庫1901》之中。

有一篇文,叫做

《如果物質文明瞬間消失⋯⋯》

,是一篇奇幻長文。

作者劉大可,用異常極端的設想和殘酷的詩意,構思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末世場景,進而揭示出文明再生和傳承的基礎。

看的讀者直呼快感十足,又受益良多。

在《讀庫1904》之中。

有一篇文,叫做

《說相聲的》

,作者採訪了三十多位相聲演員。

很宏大也很細微,很動情亦也很客觀,行文洋洋灑灑,也臺本般的對應,甚是難得。

「看完之後,感覺自己就像說相聲的」連編輯張立憲都有這樣的感受。

還有《讀庫2002》的小冊子。

叫做

《以紙為橋》

,講的是石卷工廠的災後重生記,

激起了不少小夥伴的興趣,紛紛詢問是不是就是用這種紙來印刷書本。

而《讀庫2006》的

《紙質書何以延續至今》裡,

則從生理認知的科學角度,透過事實判斷來回答如題所示的問題,而不只是出於情懷、戀舊等道德因素。

角度另闢蹊徑。

還有,還有……

《詩的奇蹟》裡,

讓人瞭解一本詩集如何對整個現代詩詩壇產生影響;

《京劇院裡的修圖師》裡,

講技藝精巧的匠人,如何帶著一腔熱情守護國粹。

16年來,讀庫里名家不少。

16年裡,讀庫裡成長起來的新人,也很多。

張立憲說:

能夠給你帶來職業快感的,是看到有讀者捧起你的書滿心歡喜,輕呼這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書;

比這更讓你滿心歡喜的,是有讀者驚呼這樣的書居然也有人出。

「這是我曾經寫下的幾句話。希望讀者開啟《讀庫》,也能有這樣的體會。」

03

所有細節,從閱讀出發

讀庫講究的,不僅僅是文字。

是所有閱讀的快感。

當初和設計制定封面設計的時候,張立憲和設計師共識就是,要打造一種沒有設計痕跡的設計感。

這也是現在延續了16年的,讀庫的風格的由來。

整個文藝圈都在站臺,他承包你全年的閱讀計劃

灰色封皮,亮色書脊,封面只有書名和期號,沒有推薦語也沒有腰封,一眼看過去,神清氣爽。

字型琢磨了很久,還是用了楷體。

舒爽,也自然得體。

書的大小也正好一手盈盈握。

不貴、好看、隨手能拿。

整個文藝圈都在站臺,他承包你全年的閱讀計劃

所以就會出現,通勤包裡隨身攜帶,地鐵時也能閱讀的畫面。

另外,讀庫的用紙和選圖,也極為講究。

內文紙是進口的

月白文庫輕型紙。

圖也絕不是市面上為了配圖而有的配圖,而是真正具有獨特性和時代記錄感的圖片。

而除了裝幀設計之外,文字構成方面,也是極簡主義。

不要序,不要跋,不要作者介紹,不要編輯雜談。

每一期,隨著正本MOOK的發售,還有一個小冊子,小冊子有自己的風格和內容,更是覆蓋從藝術社科到人文歷史。

整個文藝圈都在站臺,他承包你全年的閱讀計劃

從中,可以盡情感受閱讀的樂趣。

黃舒駿在《戀愛症候群》裡唱,不管性別年齡職業體重學歷長相和血型,沒有一個人可以免疫。

想來,閱讀也是這樣。

《讀庫》一直有一句話。

「我們把書做好,等待您來發現。」

也是這個意思。

浩瀚的資訊海洋裡,老六張立憲,和他的小夥伴們,在這裡幫你篩選出了最好的東西。

2022年

你的閱讀計劃走起了嗎?

讀庫M計劃

正在新年優惠中

你囤過《讀庫》嗎

或者你今年的閱讀計劃是什麼

不妨留言

告訴我們

新年了

都去做個讀書人

上一篇:嫁給鳳凰男,他三年給了婆家35萬,生病後婆婆的話,鳳凰男哭了
下一篇:兒童軟色情遍佈全網,「曬娃」有風險,這幾種照片千萬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