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擇科技一事 惠農牧民萬千

轉自:農民日報

下鄉村、進地頭、做科研、搞培訓……徐紅茹常年深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農村牧區,開展農業技術服務、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和科技培訓。27年,徐紅茹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成長為全旗農業技術骨幹、巾幗模範,有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為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作出突出貢獻。

1995年,19歲的徐紅茹來到科右前旗哈拉黑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面對科技落後的田間生產,她決心用知識、用技術改變這裡的農業生產現狀。從此,憑藉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熱愛,她把身心留在了田間地頭。

為了幫當地農民破解增產增收難題,徐紅茹瘦小的身影常年穿梭在田間。從育秧到田間管理,她按時到田間取樣,獲取第一手資料,將10餘個水稻品種、栽培方式進行對比試驗。在老百姓的眼中,她天天戴著草帽、穿著水鞋蹲在田裡,被太陽曬得像黑土豆,但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田間屬株數、查分櫱、觀察孕穗期等資料。

從2009年開始,徐紅茹連續6年負責國家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即糧食作物萬畝高產建立活動。先後打造63個示範片,總面積達70。195萬畝,涉及10個蘇木鄉鎮、20個行政村、1。2萬戶農民,同時又將新技術、新品種與創高產結合起來。在她的精心指導下,連續4年把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示範片的單產提高10%以上,修訂玉米、水稻、大豆栽培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引數,形成了新一輪栽培技術規程,帶動前旗糧食總產實現九連增。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專案噴灌區經濟淨現值807。6萬元、滴灌區159。4萬元、渠灌區699。2萬元,成功試驗了低水高調節水灌溉工程,為全旗乃至全盟坡耕地實現高產高效找到出路。

徐紅茹組織實施的區域生態迴圈農業專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科右前旗特色的種養結合發展新路子。秸稈綜合利用專案實現了小秸稈與大市場的對接,推動了秸稈產業市場化的形成,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她致力於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引進玉米、大豆、水稻等新品種50餘個、引進大豆壟高臺栽培等推廣新技術10餘項。引進推廣物聯網智慧化管理農業,大力推進了“四控”技術的應用,整合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達300餘萬畝,年均挽回糧食損3億斤左右,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6萬餘畝,大豆大壟淺埋滴灌技術10餘萬畝,將大豆畝產由120公斤/畝提高到200公斤/畝。其推廣的“321”模式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被農業農村部選入2021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為了讓農民真正接納農業新技術,她想盡“招數”:開現場會、建示範田、面對面交流、走出去培訓、引進來指導,在全旗已培育了100個專業合作社、100個產業帶頭人、100個致富能手、100個婦女帶頭人,“四個100”的培育極大地推進先進技術的應用率。

憑著對農技推廣的熱愛,透過歲歲年年的堅守,徐紅茹在科右前旗這片黑土地上書寫著閃光的人生。面對農戶的求助,她承諾:“只要農民找到我,我就一定幫到底。”為了方便聯絡,她把印有工作單位、姓名和電話號碼的便民服務卡發放給農牧民,成為他們心中的“及時雨”,她的手機號也成了農牧民的諮詢熱線。

上一篇:勇士敲定續約,普爾如願以償,維金斯降薪
下一篇:從“國字號”招牌看保護與發展“雙贏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