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12位老人在500㎡別墅裡抱團養老,跳舞打牌,現在他們怎麼樣了

你有想過自己的養老生活是什麼樣的嗎?

最近幾年,“抱團養老”這個概念很流行,看著影片裡:

三五好友們一起租個別墅,白天一起買菜做飯,散完步了打麻將;

閒暇時間,外出旅遊,找塊空地隨地而坐,聽聽音樂唱唱歌跳跳舞。

真的是萬分嚮往。

前幾天,還有一個姐妹和我談起這個話題,說我們老了之後,幾家人也可以抱團養老,孩子不能時常陪在身邊,我們幾對老夫妻互相搭個伴,快快樂樂過晚年。

1

令人羨慕的

抱團養老生活

每當我想起抱團養老,腦海裡都是一些驚豔、溫馨的畫面。

之前看《夢想改造家》,那5位來自四川的姐姐,就令我眼前一亮。

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55歲,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成了“單身貴族”。

(來源:夢想改造家)

5個人一合計,既然都單身,還不如一起住,抱團養老,於是開啟了找房之旅。

最終她們的腳步停在了麗江。

在玉龍山下,洱海之旁,她們合資買下了一棟500平米的房子,打造了一座“養老基地”。

(來源:夢想改造家)

經過改造之後的房間和庭院,簡直就是“夢想之家”。

屋子一進門就是一個大院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擺著一張原木色的茶几,和幾把同色系小椅子。

(來源:夢想改造家)

午後的陽光透過雲層撒下來,暖暖的,在這裡曬著太陽,聊著天,泡一壺雲南特色玫瑰花茶。

(來源:夢想改造家)

如果碰上下雨天,不能出門也沒關係。屋內一角,有這樣一間茶室。“閒時坐臥屋簷下,聽得雨打窗稜聲。”

(來源:夢想改造家)

餐廳和客廳之間用壁爐做了一個隔斷:冬天圍著壁爐,烤著火,哼著歌,好一番神仙生活。

(來源:夢想改造家)

房子內還有一個採光內廷,為客廳和樓上的房間都提供了一處觀景花園。

大面積的落地窗,幽雅的小庭院,精美的室內陳設,再加上美麗的自然風光,宛如人間仙境。

還有臺北那座享譽全網的“桃花源”。

24戶家庭,一起買下了8000㎡的荒地,建起了24棟房子,抱團養老。

(來源:嗶哩嗶哩一條影片)

每一棟房子的設計理念對應一個節氣,只要一推開窗子,滿眼都是鬱鬱蔥蔥。

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娛樂、分享美食,節假日還有兒孫輩過來一起玩耍……

(來源:嗶哩嗶哩一條影片)

這就是夢想中的抱團養老啊!

2

理想很豐滿

但現實很骨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抱團養老,大家過的大部分都不是輕鬆愜意的生活,而是另外一種“一地雞毛”。

2017年,79歲的退休教師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芬,在老家建起了500平的大別墅,廣邀60-80歲,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抱團養老。

房租1200-1500元,伙食費、水電費另算。

最終有11位老人成功進入,“養老團”正式“出道”。

剛開始的時候,老人們都很滿意 :

“我已經把這裡當成家了。

早上6點起床,整理下房間,下午搓搓麻將,晚飯後在院子裡遛遛圈,看看電視,就準備睡覺。空餘時間還能一起娛樂娛樂跳個舞啥的。

生活優哉遊哉。”

( 鎮上的桃花節開幕,抱團養老的老人們前去觀賞桃花)

但如今只過了5年,朱榮林的那棟別墅,已然一片狼藉。

“客廳裡的三條長沙發用罩紗蓋了起來,餐廳的拐角處豎著兩大張木頭圓桌面,以往下午熱熱鬧鬧的棋牌室裡,皺巴巴的桌布已落了灰。院子裡的香泡樹上掛滿了青黃色的果子,但今年沒有人去摘……”

82歲的朱榮林頗為無奈地說:

“我們抱團養老停止了。”

意外又充滿遺憾。

揭開鏡頭中那層“溫暖浪漫”的濾鏡,抱團養老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

原本大家商量好了,按照值日表安排買菜做飯的工作。

有人卻說“沒去過菜場”“不會買菜”……找各種藉口推辭,最後只能是王桂芬老人自己一個人完成。

水電燃氣都是平攤,朱榮林和王桂芬的孩子回家探望,有人私底下抱怨他們開了空調,電費AA自己就吃虧了。

最終只能是王桂芬說自己出兩份電費,其餘人各出一份,這件事才告一段落。

這只是小矛盾,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有一次,一位老人不慎摔傷,摔傷後她被家人接走,臨走前卻向王桂芬索賠幾千元。

王桂芬也深感委屈。老人總愛穿酒店的一次性拖鞋,不防滑,王桂芬提醒了不止一次讓她換一雙,可老人依然我行我素。

說好了抱團養老,一起輕鬆享受生活,最後組織者卻成了一群老人的“傭人”。

1997年,上海嘉定區,一位名叫浦逸敏的退休醫生和一群朋友,用5萬元買下了一棟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

她們將這棟小樓進行了一番改造裝修,命名為“慈舟養老院”,也就是同舟共濟、互助養老之意。

為了維持慈舟養老院的有序運轉,厲行節儉的浦逸敏制定了一些規則:

吃素、生活能自理、每月交100元的水電費用;

大家輪流值日和做飯;

如果有人生病了,其他人一起照顧;

為了減少開支,她們還在門口開闢了一片菜地,種一些黃瓜、茄子、西紅柿……

漸漸地,很多人都開始住進來:

“每天和老夥伴們在一起嘎嘎訕胡(用上海方言閒聊)、做做點心,日子過得蠻開心的。”

隨著時光流轉,這棟熱鬧的小樓卻逐漸變得空空蕩蕩。

有位叫劉彩珍的老人說,她幫忙燒飯,每當油倒多了,浦逸敏就會感慨浪費,囑託她以後少到一點。

但對於有些經濟條件好的老人來說,她們不甘於如此清貧的生活,於是沒過多久就搬了出去。

還有一些老人身體越來越衰弱,可能是一場疾病,可能是一次摔倒,還可能是單純的年齡增長,老年人不再能照顧自己,只能轉到有專人照顧的護理院。

(來源:新華社)

就像在前不久的《脫口秀大會》上,童漠男提出的

“抱團養老”的一個大前提:

朋友們老去的速度必須一致。

否則,

有人能去湖邊釣魚,有人只能坐著輪椅在院子裡遛彎;

有人咬得動雞翅牛排,有人只能天天喝粥。

原本說好一起平攤的護工費和家政費,未來大機率也算不清楚賬。

觀念不合、經濟不對等、身體狀況等等都是現實存在的客觀問題,大家都是來養老的,沒有義務當護工。

於是,抱團養老的夥伴們曲終人散。

3

抱團養老

不一定非要住一起

看了這些,說實話,我之前暢想的未來生活,都是傾向於最好的那一種,迴避了意外的可能性。

仔細想想也是,一家人天天生活在一起,還有牙齒嘴唇打架的時候,何況是和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呢?

想要抱團養老的,也不只是單身人士,也有一些夫妻,比如我和我的朋友們。

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規避這些問題?

我想著,或許大家不必糾結於天天住在一起、一起吃、一起玩。

其實抱團養老,就是為了不孤單,頭疼腦熱有人知道,有事了可以搭把手,這一點上無論是不是單身,都是最基本的需求。

住在同一片小區或者同一棟樓裡,樓上樓下,左鄰右舍,既有自己的個人空間,還能時不時約著吃喝玩樂旅旅遊。

大家不必困於“統一活動”,也不用為了誰的口味而遷就或者委屈自己,可能就會最大程度避免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和摩擦。

至於無法自理之後的生活,大家或許可以建立一個“養老基金”,還是要存點錢,畢竟經濟是基礎。

寫在最後:

衰老,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未來。如何養老,更是千古以來的難題。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探索出更好的養老方式。

你覺得

“抱團養老”

怎麼樣?歡迎

留言區

與我們討論 。

上一篇:亞洲之光關燈了!日沙韓首輪一頓操作猛如虎 次輪三隊皆負出線成疑
下一篇:曼聯VS亞特蘭大能否延續優勢保持客場不敗?串關思路及賽事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