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犯錯不可怕,不改才可怕

知錯就改,本來是人們打小就受到的教育。

可現如今的某些情況,尤其特殊時期的有些事、有些組織,卻在用事實告訴大家,什麼叫

到了黃河不死心、撞了南牆不回頭。

明知有問題,也絕不會悔改。

這讓人不禁想起一些古時的故事,借古觀今,很有實踐意義。

一、

很多人看不起漢高祖劉邦,覺得他就是個地痞流氓,坑蒙拐騙,下流無賴。

劉邦確實有很多的毛病,但是他也有很多極其可貴的優秀品質。

其中之一,就是勇於承認錯誤,知錯能改。

劉邦率大軍進攻匈奴,戰前先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細。

匈奴人為了迷惑漢朝,將自己的精兵寶馬全都隱藏起來。

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殘、瘦馬小駒給漢朝使者看。

劉邦派了十多批前往匈奴的使臣,每一個回來都說匈奴人不堪一擊,可以攻打。

唯有謀士婁敬在出使匈奴後對劉邦說:

“兩國交兵,都應該炫耀武力,現在匈奴故意弄一些老弱計程車兵和瘦弱的馬匹給咱們看,這其中必定就詐,我認為不應該出兵。”

可惜劉邦那時候志得意滿,聽不進去忠言。

反而說婁敬擾亂軍心,把婁敬臭罵一頓,給關了起來。

這之後,劉邦果然中了匈奴的計謀,被數十萬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差點丟了老命。

多虧謀士陳平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

回來之後,劉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婁敬釋放,然後誠懇的像婁敬道歉:

“我沒有聽從您的意見,因此吃了這麼大虧,我已經把前面那十多批使者都殺了,現在封您為建信侯,食邑二千戶。”

領導的威信是很重要的,領導通常是不認錯的。

要知道,陷入白登之圍的劉邦,已經登上皇帝寶座好幾年了。

但是他依然毫無顧忌的向婁敬道歉,這種胸襟氣魄,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很多身處高位的人所不具備的。

像這種類似的情況,劉邦身上發生過好幾次。

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後來的大說客酈食其初次來拜訪劉邦。

劉邦美人在側、左擁右抱,泡著腳,翹著腿,接見了酈食其。

酈食其一進門兒,看見劉邦這副德行,張嘴就問:“請問您是要幫秦國滅義軍啊,還是要幫助義軍滅秦呢?”

劉邦一聽就火了,張嘴罵道:“你這個狗屁書生,天下人苦秦久矣,這才要推翻秦朝,你怎麼說我要幫秦朝滅義軍呢?”

酈食其不慌不忙,對劉邦說:“既然您要號召天下推翻秦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傲慢無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

劉邦一琢磨,這老頭兒說的有理。

於是趕緊屏退美女,整理衣冠,正襟危坐,請酈食其上座,恭恭敬敬的向酈食其道歉。

還有一次,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和手下大臣陸賈閒談。

陸賈是個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沒事兒就跟劉邦面前引經據典,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

劉邦文化水平不高,對文化人經常比較反感。

他張嘴就跟陸賈說:“老子是在馬上得的天下,要你說的這些詩書有屁用。”

陸賈立刻反問劉邦:

“陛下您在馬上得天下,難道也在馬上治天下嗎?

商湯、周武文武並用,所以國運長久,

吳王夫差、晉國智伯窮兵黷武所以滅亡,

秦朝一味的嚴刑峻法,所以最後也亡了國,

您能說詩書沒用嗎?”

劉邦聽後很慚愧,向陸賈道歉,讓陸賈著書論述天下得失的道理。

陸賈共寫了十二篇文章呈送給劉邦,每一篇劉邦都認真閱讀,大加稱讚。

劉邦說話可能很粗鄙,但他可不是個簡簡單單的粗人或者地痞流氓。

他這種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品質,值得每個人學習。

二、

反觀另一位東漢末年的軍閥袁紹,跟劉邦形成了鮮明對比。

漢末軍閥混戰,曹操攻打劉備,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趁著這個機會,從後方插曹操一刀,讓他兩面作戰,首尾不能相顧。

可是袁紹的小兒子生了病,袁紹說無心征戰。

居然因為孩子生病,耽誤軍國大事,這可把田豐氣得夠嗆。

後來曹操平定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這時候袁紹決定率大軍攻打曹操,一鼓作氣,一戰而定。

於是田豐又來進諫了。

田豐認為,現在已經失去了最佳進攻時機,曹操變化多端,極其擅長用兵,跟他硬碰硬的決戰不是明智選擇。

咱們兵多將廣,地富人稠,時間有利於我們,不利於曹操。

現在不能急於一時,而應該好好經營幾年,一點一點襲擾曹操,蠶食曹操,最終必能取得勝利。

如果用一次大決戰來解決問題,風險太大,誰勝誰負,可就真的說不好了。

可惜的是,稀裡糊塗的袁紹哪兒聽得進去這麼高明的建議。

他也跟劉邦一樣,說田豐擾亂軍心,一怒之下就把田豐關進了監獄。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被曹操打的土崩瓦解。

袁紹敗退,有人對田豐說:“這回您一定會受到重用。”

田豐瞭解袁紹,他說:“袁公表面寬厚,實則狹隘,他要打勝了倒是會赦免我,他現在打敗了,心中怨恨,我肯定活不成。”

果不其然,袁紹回來後,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

逢紀乘機進讒言:“田豐聽說將軍敗退,拍手大笑,為他預言正確而歡喜呢!”

袁紹於是殺了田豐。

跟劉邦一比,袁紹可真不是差了一星半點。

袁紹就是典型的不認錯也不改錯的好面子領導。

最終既吃了敗仗,也丟了江山。

三、

其實有的時候你可以不認錯,但必須得改錯。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倭寇之亂非常猖獗,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倭寇。

其實倭寇的產生原因很簡單:

閉關鎖國,封關禁海

沿海的許多民眾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都以外貿商業為生。

你突然間讓人家片板不得下海,不僅僅是斷了他們的財路,更是斷了他們的生路。

這些商人本來都是合法的海商,但當合法渠道被斷絕,那他們搖身一變,成了非法的海盜。

他們中有一小部分是日本人,但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明史·日本傳》中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實際上倭寇中的頂尖人物,全都是中國人。

汪直、徐海,以及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知龍,都是這種海商與海盜的結合體。

而那堆日本人,不過都是他們的僱傭兵或手下。

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對於抗倭的貢獻功不可沒,但是一味的軍事打擊,只是治標不治本。

經過漫長的拉鋸戰後,明朝中後期決定開放福建作為試點地區進行通商。

有了合法的經商渠道,誰還會願意去刀口舔血做非法生意?

很快倭亂就徹底平定了。

如果沒有明朝政府的知錯能改,開放海禁。

再來十個戚繼光,十個俞大猷,倭亂也不會徹底平息。

所以哪怕不認錯,只要改錯,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就怕那既不認錯,也不改錯,那最終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

四、

比如明朝末年的大爛攤子,明朝統治者們可謂將知錯不改進行到底。

明朝末年烽煙四起,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滿清虎視眈眈。

先徵“遼餉”,又徵“剿餉”,再徵“練餉”。

起義軍是越剿越多,全國是越打越亂。

崇禎想跟滿清議和,清流們說:“泱泱華夏,怎麼能跟蠻夷議和?”

崇禎想跟李自成議和,清流們說:“堂堂大國,怎麼能跟草寇妥協?”。

崇禎想遷都南京,清流們不樂意;

崇禎想派太子南下,清流們也不樂意。

最後是不和親、不議和、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皇帝一根白綾吊死在景山上,南明也如一盤散沙,一觸即潰。

大好河山,拱手送人。

其實哪怕不讓太子南下,讓崇禎的老二、老三挑一個南下,最終南明也不會如此勾心鬥角,分崩離析。

可惜的就是,明末的統治者們已經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那固有的、僵化的思想與體制,終於把自己給活活的困死。

五、

領導要面子,皇帝更是要面子,那政權就尤其要面子。

但有些事情,面子是無法解決的。

你珍視自己的權威這沒有問題,但你即使不認錯,也得知道改錯。

如果明知道已經出了問題,卻還要為了面子和威信苦撐,最後必會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善於糾正錯誤,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上一篇:深圳培晉教育打造專業的嬰幼兒教育,滿足家長科學帶娃的需求
下一篇:直面眼科新藥研發挑戰,開發真正為患者帶來臨床獲益的產品 | 專訪艾威藥業CEO梁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