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朝為何寧可用極大的代價,翻越茫茫天山也要救援遠隔千里的守軍?

前言

大家好,這裡是秦人說史。犧牲在邊疆的戍邊烈士近來得以魂歸故里,妥善善後其身後事,這足以激勵遠在天邊戍守四方的猛士,也是對血灑疆場,將生命留在邊疆的浴血戰士發自內心的慰撫。事實上,不僅在今天,我們重視戍邊烈士能夠魂歸故里

在遙遠的千年以前,那個揚我國威,鐵血大漢的時代,同樣有一群血戰疏勒城的勇士,翹首盼來了接他們遠歸故鄉的同袍。為何那時的漢朝寧可用極大的代價,翻越茫茫天山也要救援遠隔千里,不知生死的孤城守軍?

我們重回千年,再次認識那群寧可捐軀異鄉,也不為大漢恥的孤城勇士。

相隔千里,孤懸塞上的守軍血戰疏勒百餘天

相隔千里,西北望長安的感覺如何,現在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到。然而,就在千年以前的漢朝,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讓當時遠戍的將士,飽嘗這其中滋味。永樂十七年,漢軍擊敗車師國,為鞏固政權,揚大漢國威,朝廷命戍己校尉耿恭領兵戍守。

然而,不久以後,北匈奴舉兵來攻,重重圍軍阻斷了西域通往玉門關的歸路。耿恭轉戰於當地兩城,在與北匈奴決戰期間,先用強弩毒箭擊退匈奴,後又轉守疏勒城倚險固守,揚井水以示必死之心,使得匈奴萬人圍攻塞外小城竟毫無辦法。

在守城的將近一年時間,匈奴攻城不下,於是只好以利益誘惑耿恭。但是耿恭不為所動,先拒絕匈奴開出的優厚的條件,後又殺勸降使者於城頭,以此明志。為了守住這座塞外小城,守住大漢在此處最後一個據點,耿恭最困難的時候擠馬糞來解渴,煮牛皮以充飢。

恰逢漢朝舊君逝世,所以直到新君繼位後,朝廷才得以騰出手來徵發大軍去救援孤懸塞外將近一年的守軍。這支援軍自酒泉,張掖出發,星夜兼程,在攻下另一個校尉關寵戍守的柳中城後,分兵兩千於耿恭原先的部將範羌。

範羌帶著這兩千士兵翻越茫茫雪山,終於在困守孤城的守軍僅剩26人後,趕到了岌岌可危的疏勒城。疏勒守軍聽聞“漢遣軍迎校尉耳”後,皆互相擁抱,高呼萬歲。然而,因為塞外大漠惡劣的自然環境,耿恭等人至玉門關時,僅剩13人。

漢朝發兵救援的背後,不能用獲利與否來等價

如果用簡單的價值等價來思考這個問題,很多人確實會想不通,徵發大軍7000人,耗費糧草無數,遠赴千里之外,已被敵軍重重佔領的塞外,去救援根本不知道死活的幾百孤軍,這樣得不償失的舉措,究竟是為了什麼?

但是,人終究是一種感情動物,在人的社會里,很多東西不能進行等價交換。為什麼要發大軍救援數百人?困守孤城的守軍可能確實不敢保證朝廷一定回來救援,全靠著一腔報國熱血誓死不降,此戰過後,他們也可能就此湮滅於硝煙瀰漫的戰場。

那麼帝國其餘的人呢?當他們看到朝廷因為所謂的價值對比後決定不出兵救援,拋棄了為國死戰的勇士,他們又將會作何感想?正如力勸新君救援的司徒鮑昱所說那樣,大漢今天拋棄了浴血奮戰的將士,明天又會有誰甘願為國死戰?

其次,我們常說,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疏勒守軍用鮮血和忠誠書寫了大漢最為雄壯的一筆,不為大漢恥。而朝廷若不發兵,困守疏勒的幾百餘人全軍覆沒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他們表面上是被敵軍所殺,實則為朝廷所殺。

救援並不一定要把人救回來,態度很重要

陣前犧牲,陣後葬身在故鄉,這是千百年來無數為國犧牲的中華兒女最大的心願。朝廷在發兵救援之時不敢保證一定能夠把被困的將士救回來,被困的將士在疏勒城殊死搏鬥時也沒想著自己一定能夠回到故鄉。

即便雙方都沒有十足的把握,這場千里救援,也絕對有意義。因為對於救援這種結果毫無定數的事來說,態度,才是最為重要的。假使朝廷發兵救援,但是趕到後守軍已然全軍覆沒,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沒有人會怪罪千里迢迢賓士救援的將士。

但是若連救援計程車兵都不派遣,最開始就抱著拋棄眾多戍城將士的想法,不止會讓那些為國死戰的將士寒心,也會讓大漢“一漢當五胡”的精神氣概倒退數十年。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我們,在重溫那段激盪人心的金戈鐵馬歲月,依舊會被耿恭以及一眾將士的豪情所振奮。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各位讀者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漢朝發兵7000救援幾百人究竟值得與否?

上一篇:愛因斯坦的死因查證:愛因斯坦並非因為穿越時空而燒燬了自己的筆記
下一篇:周世宗柴榮之後,為何會出現黃袍加身?周恭帝是怎麼當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