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包拯斷案的故事是怎樣的?包拯斷案的故事對後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胡適曾說歷史上有很多有福氣的人,一個是黃帝,一個周公,一個是包龍圖,而在這三個人當中,包拯又是唯一一個“箭垛式”式的人物。中國曆代的史書和民間傳說中,都有很多傳奇的斷案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大部分又並沒有標註來歷和真實的主人公。所以民間的百姓就不知怎麼選擇出了包拯來作為一個箭垛,把這許多的奇案都“射”在他的身上。

從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閻羅包老”,到斷案如神的“包青天”,再到被百姓當作神明來崇拜,被說成是奎星轉世。在幾百年的口口相傳中,包拯也儼然已經成為了百姓對於社會公正的一個精神寄託。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民間故事中虛構出來的“包青天三鍘”。

三鍘相傳是包拯獨創的刑具,享有“尚方特權”,可以先斬後奏。龍頭鍘象徵“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專對王侯貴族,且刀口為鈍,目的就是讓知法犯法的貴族慢慢死去,視為懲罰。虎頭鍘懲治大臣官吏,狗頭鍘對民間犯人。“包青天三鍘”雖有等級劃分,卻也最明顯地表達出了百姓對於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一個殷切需求。

也正因如此,小說的包拯有“三鍘”在手,才敢屢次抗旨不遵,在開封府鍘了當朝駙馬陳世美,太師之子龐昱,包括自己的侄子包勉。不畏皇權,不懼官威,不徇私情,眼裡只有律法的包拯似乎無懈可擊。但是,在很多小說或者電視劇中,卻有意提到一個連包拯都奈何不了的人—柴文意。

民間傳說中的柴文意生性殘暴,不僅因為個人恩怨殺害了邊關大將楊家聲,還接連謀害數人,甚至逼死自己的父親,可謂罪在不赦。但就是這樣一個律法不容的人,在開封府裡幾番受審,最後卻被包拯下令當堂釋放。

這個柴文意到底有何背景,連包拯都不敢鍘。故事裡的柴文意的身份柴王爺的嫡長子,小商王的繼承人,而這個身份可大有來頭。歷史上的柴王爺,指的是五代的後周世宗柴榮,一位被歷代史家所稱讚的“一代英主”。

柴榮出身望族,在義父郭威死後成為後周君主。在位期間,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西敗後蜀,南破南唐,北伐遼國,開疆擴土未逢一敗。但是作為最有希望終結五代亂世的柴榮,卻在39歲時英年早逝,所創基業也盡被麾下大將趙匡胤奪取。

趙匡胤能建立宋朝,大部分是憑藉著柴榮打下的資本。而為了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名聲,趙匡胤並沒有處置柴榮的幼子柴宗訓,反而將他封為“鄭王”,並賜“丹書鐵券”。不僅如此,趙匡胤建國之後曾在一塊石碑上刻下三條祖訓 其中就有“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宋氏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柴家子孫與宋朝共存亡,這是宋朝歷代君主都不敢違背的一條祖訓。而柴文意人物的原型正是鄭王柴宗訓的後代,被祖訓和丹書鐵券“保護”的人。包拯能夠鐵面無私,甚至違抗皇命,但卻不敢處置柴家後人,因為那樣做的後果不僅包拯要誅九族,還要逼得皇上不遵祖訓,被扣上宋室不肖子孫的罵名,這是為人臣子的大忌。

不過民間傳說也都有戲劇化的一幕,在柴文意走出開封府後,包拯跪地拜天,祈求上天秉持公理正義,懲治奸惡。然後真的就天雷滾滾,將剛剛柴文意劈死在開封府外。正可謂“人惡人怕天不怕,善惡自有公道”。

上一篇:趙奢是怎麼從一個小小的小小的田裡,成為一個有名的戰國名將之一的
下一篇:清朝時期的王子為什麼都要殺自己的兒子?為什麼不能讓王子們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