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秦文化】公諱軾,字子瞻,字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也

公諱軾,姓蘇氏,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也。公生十年,父洵宦學四方,母程氏親受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道之要。及冠,明通經史,日屬文數千言。

嘉祐二年,朝興春闈,試禮部。歐陽文忠公知貢舉,疾時文之病弊,期有以裨之。軾文《刑賞忠厚之至論》甚得,然文忠公疑門下士曾子固為也,恐遭人口舌,乃寘第二。

文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文忠以為異,而不知其出焉。比謁,即以詢,軾曰:“何須知及出處。”文忠聞之,為之動,且慨然:“此可謂善讀善用,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仁宗閱之,亦覺奇,時公名噪京師。

當欲興大事,太夫人歿,依古禮,效丁憂。

六年,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既任,啟官倉,濟流民。視刑獄人滿為患,痛鄉役制之害,意革之。未幾,受敕令,且行募役。夏入寇,奪慶州、渭州數城,弩張之勢懾薄鳳翔。公明夏騎之精擅,率萬餘軍民篤守臺隍,不戰而退之。

屆候朝野迂朽,臺諫皆弄鈍之流。諫言之臣循古蹈舊,賣直以取忠,譁聖而爭寵。仁宗病,召範鎮,囑之謂曰:“卿須記,蘇軾乃朕為子孫簡拔之太平宰相!”八年,仁宗晏駕,繼子曙即位,改元治平。翌年,軾還朝,判登聞鼓院。

二年,髮妻弗卒於汴,其柩寄於興國寺,英宗追封通義郡君。公哀絕,猶絞械於中,志擱筆悼,三年不詩。父洵謂曰:“而妻於爾極盡恩義,可謂嘔心瀝血,而未能與盡安樂哉!”三年,丁考憂。英宗下詔恤,朝諸要皆貽以資。公具推,而伏乞於聖,請賜銜。聖允,贈洵太子太師,追封程氏成國太夫人,命官船扶靈。弗傍而葬。公手植三萬松以垂念之。

服除,時神宗繼業,圖改制之效,王介甫用事。介甫忠愛可鑑,然不具容人之量,益無識人之明。公與議論素異,昔之師友綴而去國。熙寧四年,公議上,陳表新法之弊。介甫黨甚以忿之,御史誣公過失,公未嘗以一言辯。乃請放,通判杭州。

過文忠公所之潁州,對飲酣暢,興極而云:“吾與恩師隱於此,豈不快哉?”文忠聞此,亟而勸之,曰:“子瞻且聽此竹語,蓋為老夫所生,而通判非於汝而為。”

至杭,聞州府大興牢獄,睹村婦投湖自絕,究其因,悉青苗法之患也。巡察強貸,致財貨未反以時,遂興獄監民萬餘,故而人怨沸鬱。公即釋,以監行,期民安其事。方此時,歐陽公歿。公悲慟,舉詩書悉以焚之。

五年,華山崩裂,江南旱疫。神宗閱《流民圖》,泣若滂沛,晝不思膳,夜而忘寐。凡此禍亂,人皆議,莫不為新法之非。王介甫當曉所用盡為營營之屬,面聖而請罷。聖準,乃去。呂惠卿遂得勢。既而,行手實,九州怨懣。公嗔恚之,曰:“杭州不行此法!”朝中聞若此,參其背聖意,抗法而違逆。

七年,公徙知密州。時盛旱蝗之災,兼盜作亂。民以土為食,飲淖潦以苟存。公悉之,夙夜憂嘆。思青州值豐年,苦鹽希,而密州屯鹽甚巨,乃互易之。且開鹽禁,免稅而撫民。復至白雲山,誅匪首,平匪患。大治。閒寧,念亡妻,夜起幽夢,清淚掩面。醒而賦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後曰:就千古悼亡之絕唱。

十年,知徐州。斯年夏,大河決堤,注鉅野入淮泗。公令固城而護堤。少焉,水漲數尺,州猶孤島。公親率官吏,督驅兵夫,治水六旬而不歸,救州民於水火。訖,詔嘉之。徐人長懷焉。

歐陽公既沒,世益推公為宗。秦少游慕而之徐,拜門下。黃魯直、張文潛、晁無咎繼而從之,人曰蘇門四學士。

元豐二年,公調湖州。初循公例,屬謝表。文雲:“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新黨藉以參,言上:“蘇軾妄自尊大。銜怨銜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復摘其詩以為謗,遣逮付御史臺獄。神宗開文獄之先河也。

既付獄,連咎者數十。新黨徒妄寘之死,而舊臣多力諫,伏望赦之。王介甫上書曰:“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是年十一月,得釋,公旋而謳吟:“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二年十一月,上寘以黃州團練副使。時公起居窶艱,躬耕自儉。築室於城東山之坡,遂名之東坡,是以公亦自號東坡居士也。聞棄女嬰之俗,痛而唾也,意黜之。營雪堂以納,得釋道多助,澤被後世也。其間,常遊於赤鼻磯,有《赤壁》三篇行於世。其書《寒食帖》,人以為天下行書第三。

七年,上手札移汝州,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八年,神宗崩,六子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司馬君實擢相。公複用,知登州。至登,召為禮部郎中。半月,朝廷以先帝欲用,除起居舍人。未及三月,拔中書舍人。後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司馬君實即事,欲廢免役而復差役。君實忠信有餘而才智不足,公曉以免役利害,謂之不可一切也,然其不悅。元祐元年,夏人犯,君實棄六城以乞和,公頗以憤之。少頃,傳夏軍殺掠幾萬人,方舉兵東進。君實聞之,抱恙而臥榻矣。公上書,伏使良將,嚴整兵馬,守而不戰,且通貿易。用之,夏兵退。

居朝久,公益見政事之弊漏,直而抨之,故招誣言。其復請外放。

四年,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於是西湖淤塞,江水枯涸。公率眾掘淤築堤,後世稱蘇公堤,所謂“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也。西湖遂得疏浚。楊柳依依,平湖如鏡,益添三潭映月、蘇堤春曉之絕景。

其後,轉徙潁州、揚州、定州。八年,太皇太后薨,哲宗執政,改元紹聖,熙寧黨為之用。公放嶺南,任寧遠軍節度副使。四年,謫徼邊,安置昌化。昌化非人居之境,然公興學受道,治疾勸耕,開井架橋,從其父老遊而無間也。門下姜唐佐後舉鄉貢,瓊州舉人,蓋由君始矣。

元符三年,徽宗立,大赦,公復朝奉郎。北歸間,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葬汝州郟城,諡文忠,高宗追封太師。公其後未幾,北宋覆。

公乃天縱之才,性剛正,不善偽,故屢遭嫌嫉,奸佞激訕。終以宦海浮沉終世,鬱郁而不得志。然公能長保浩然之氣,故而云:“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忘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憂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上一篇: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會南下擄掠?遊牧民族南下搶掠中原王朝的戰利品
下一篇:孝莊下葬之謎:孝莊死後為何不能和皇太極合葬昭陵?孝莊下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