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人的兵法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高的,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軍師?

漢人的兵法所取得的成就是很高的。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術流派——兵家,當時也出過非常多的大軍事家,比如孫武、孫臏、吳起、白起等等,也出過《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各種各樣的兵法書。而兵法的使用也深入人心,尤其是《三國演義》等歷史小說的出現和走紅,更證明了兵法確實是人們津津樂道的。

同時,在漢人的軍隊裡面,還出現了專門為軍隊制定兵法的人員,被稱為“軍師”。軍師在軍隊裡面所發揮的作用是十分強大的。有一個好的軍師,一支軍隊的戰鬥力,迅速就會被提升數倍。如果沒有好的軍師,再強悍的軍隊往往也會打敗仗。

既然漢人對兵法這麼看重,為什麼北方少數民族,包括金國、蒙古、滿清等南下攻打中原地區國家的時候,南邊的國家,為何沒有采用兵法來打擊北方少數民族國家呢?要知道,北方少數民族國家是不太懂得兵法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這樣的傳統。既然如此,兵法就是漢人軍隊的最有力的武器,可是為什麼他們卻不用這樣的武器呢?

(孫臏)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兵法“攻心為上”的戰術對北方少數民族作用不大。

兵法除了講究人員配置、兵力調配,以及利用地形地貌來進行作戰以外,最主要的,也就是打心理戰。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就是打心理戰的意思。

而且兵法還有一個很深邃的指導思想,就是需要用德化來對待敵方,也就是“以德服人”,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是無論是心理戰,還是以德服人,似乎對少數民族國家的軍隊都沒有什麼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少數民族的軍隊力量不夠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屈服於漢人的心理戰,以及德化思想。但是等到他們的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他們想要攻佔南方國家,入主中原到南方來發展的時候,你想採用這些辦法讓他們屈服,顯然是辦不到的。他們不可能放棄進攻的行動,而且所謂的“以德服人”,對他們也沒有任何作用,中原地區的禮儀道德,在他們的心中是不能夠發揮作用的。

所以,兵法在中原及南方的國家之間互相打仗的時候,能夠起到作用,但是用來對付北方的少數民族,就不怎麼起作用了。

(楊業)

二、兵法的運用必須要確保統一指揮。

要想讓兵法發揮作用,必須要確保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指揮,沒有強大的統一的指揮,兵法是無法運用到位的。

首先在軍隊內部,必須要絕對服從。很多兵法其實是一種“障眼法”,他要能夠騙過敵人,同時也要能夠騙過自己計程車兵。如果士兵們覺得你的戰術有問題,不想執行,戰爭就不可能打了。

還有就是內部必須要團結,堅決執行戰術安排。但很難達到這一點。

比如,北漢的大將楊業,在北漢的時候,他是“楊無敵”,但是到了宋朝以後,他卻沒有什麼戰績。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在北漢的時候,軍隊由他自己統一指揮,他可以充分按照兵法來調配部隊。而到達北宋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比如,他在雁門關組織過一次伏擊戰。他親自做誘餌,誘敵深入。可是,等他真正把遼國軍隊引過來的時候,埋伏在兩邊的宋朝軍隊,早已撤走了。結果“誘敵深入”變成了“引狼入室”。

當金國、蒙古、滿清打過來的時候,朝廷上往往爭論不休。究竟是主戰,還是主和,大家意見並不統一。岳飛如果能夠得到朝廷的堅決支援,打敗金國並不是一件難事。袁崇煥如果能夠獲得崇禎皇帝的絕對信任,“五年平遼”計劃,也並非不能夠實現。

(古代軍隊)

三、中央集權對兵法的運用產生嚴重傷害。

前面我們也講了,要把兵法使用得當,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指揮。但是在皇權時代,君王對帶兵的將領,是非常忌憚的,他們害怕這樣的將領強大起來以後,會影響到他們的權威,所以對這些將領並不予支援。

再加上朝中大臣眾多,互相爭權奪利。如果某個大將打了大勝仗,而這個大將又是他的政敵,那麼他會覺得今後的日子很難受,所以他無論如何,要把這個大將給搞下來。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兵法能夠很少地運用?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並不是一種皇權制。國君雖然是諸侯國的主人,但是他並不是絕對的權力人物。皇室成員在國家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帶軍的皇室成員,就相當於一個軍隊裡面的權威人物,只要他相信軍師,軍事就可以充分地發揮作用。

而中國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的時候,中央集權也發展到了高峰。在外掌兵的大將,不敢有任何一點閃失,害怕搞錯了,受到皇帝的猜忌和其他政敵的讒害,自然就不能夠充分運用兵法打大勝仗了。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等)

上一篇:三國時期的關羽和曹操之間有什麼聯絡兩人之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係
下一篇:公孫痤是什麼人?魏國一代國相,臨終前還能受到魏惠王的如此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