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巾起義是怎麼爆發的?黃巾起義為什麼會失敗?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公元184年,張角三兄弟,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場太平道領導的起義,很快就席捲了大漢十三州。他們以“土德”為尊,頭戴黃巾,後人稱之為“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主要發生在3大地區:1。以鉅鹿為核心的冀州;2。以潁川為核心的豫州;3。以南陽為核心的荊州。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

王允臨危受命,出任豫州刺史,正面抵擋黃巾軍的鋒芒。潁川荀爽、與讓梨的孔融,也徵辟為了刺史從事。在這場交鋒中,王允等人的表現異常亮眼:

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等受降數十萬。

王允披甲上陣,一舉擊潰了黃巾大軍。並與皇甫嵩、朱儁等人,一起接受了數十萬黃巾軍的歸降。這次大勝,徹底改變了王允的人生軌跡,他發現了一個秘密——張讓私通黃巾軍。

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

王允整理物資時,在黃巾降軍中,意外發現了“十常侍”張讓門客的書信。一個選擇性難題出現了,彈劾還是沉默?此時的“十常侍”,深受漢靈帝信賴,彈劾張讓的下場,必定很是悽慘。

王允並沒有過多的猶豫,他寫好了奏摺,呈報給了漢靈帝。這份奏摺,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讓宦官、朝臣意外,就是漢靈帝本人,也是雷霆大怒。

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而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

漢靈帝斥責張讓,張讓跪地辯解,拒不承認私通黃巾。加上漢靈帝念及舊情,謀反大罪竟然不了了之。懷恨在心的張讓,第二年就給王允安插了罪名,打進了大牢。

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間,復以他罪被捕。

幸運的是,王允命不錯,第二年大赦天下,又做了刺史。張讓很不開心,沒過幾天,就又找了個罪名,將王允打進了大牢。他用現實告訴了王允,什麼叫老天眷顧,不如朝中有人。

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徵。兇慝難量,幸為深計”

司徒楊賜知道王允的品性,不忍心他為張讓所害,就派門客給他帶話:“你因為得罪張讓,一個月連下兩次大獄,大丈夫能屈能伸,就低低頭吧”!王允始終剛正不阿,身居大獄,而不失氣節。

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

廷尉府審判王允時,朝中大臣沒有不為他嘆息的。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上書伸冤,漢靈帝才免了他的死刑。不過因為張讓的原因,依舊不肯放王允出獄。

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鹹復為言。至明年,乃得解釋。

第二年,大赦天下,但在張讓的走動下,唯獨不赦免王允一人。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等人,又一次聯名上書,漢靈帝才將王允放出,貶為庶民。

當王允再次進京之時,靈帝已經駕崩。王允接受了大將軍何進的拉攏,一起對抗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團體。

張讓害死了何進;袁紹、袁術誅殺了宦官;董卓入了京城;東漢正式分崩離析。王允、盧植保護的少帝,被邊將董卓廢了皇位。此刻,王允、盧植為代表的大漢忠臣,才發現沒有兵權的他們,對董卓來說不值一提。

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王允明白,不除董卓,漢室不寧。他表面屈從董卓,為他穩定朝政,接受溫侯之位。取得了董卓的信任,私下則聯合大漢忠臣,圖謀刺殺董卓。

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

多番走動之下,王允拉攏到了呂布。董卓入未央宮之時,呂布率領親兵十數人,刺殺董卓於皇宮之中。一時間,舉國沸騰。王允等人,彷彿看到了大漢中興的一幕。董卓死了,那未央宮,又將變得威嚴莊重了,王允默默地想到。

可是王允很快,發現情況不對:涼州董卓餘部,如狼似虎;朝中呂布,野心勃勃;關東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虎視眈眈。王允一臉苦笑:沒有了董卓的大漢,好像一樣沒救了。

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

在賈詡建議下,李傕、郭汜率領十多萬西涼軍,攻克了長安城。呂布兵敗歸城,於城門處大喊:“叛軍將至,王公一起走吧”!

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

王允搖了搖頭,佈滿血絲的雙眼,看著城下的呂布和遠處的叛軍。聲音嘶啞地說道:“少帝年幼,大漢危矣,我就不走了。今日唯有死去的王允,沒有逃竄的尚書”!

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望著呂布遠去的身影,王允猛然抬起頭顱,聲嘶力竭地大吼了一聲:“呂布,求求關東諸公,讓他們多為國家和陛下,考慮考慮吧”!

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脫歸鄉里。

李傕、郭汜,處死了王允。王允長子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和宗族數十人,盡數殉國。王允三子,全部遇難,只有兄長兩子,逃回了幷州老家。

大漢中興的最後希望,以王子師全家滅門宣告結束。漢獻帝痛哭流涕,舉國喪之,漢室中興成了鏡花水月。

凌為長,遇事,髡刑五歲,當道掃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

或許,王允的一生,足以感動上天,逃走的王凌獲得了曹操的青睞。王凌獲罪服刑期間,遇到了出巡的曹操。曹操感嘆道:“這是王子師兄長之後啊”!任命王凌為驍騎主簿。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士林,對王允誅殺董卓的認可,和身死長安的同情。

王允做了東漢司徒,王凌做了曹魏太尉,王昶做了曹魏司空。王允的剛正不阿,與誅殺董卓,換來了太原王氏400年的長盛不衰。魏晉之時,太原王氏,三公、皇后、駙馬,層出不窮,成為豪門望族。

王允狀告張讓、誅殺董卓、以身殉國,獲得了世人一致的讚譽,而後有了曹操贊王凌。這就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禍的道理啊!王允用他的智慧,做出了挽救漢室,最後的嘗試,也獲得了世人的尊重。而後,王凌為曹操賞識,家族子弟勤學向上、剛毅聰慧,才有了太原王氏400年的長盛不衰。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恆的。中國歷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朝之後,再無貴族,或者說人人都是貴族。我們失去了,一群擁有貴族身份的人;卻產生了一片,可以傳承智慧的淨土。

人人皆可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龍,而其中關鍵就是——智慧。書本上的、書本外的、帝王將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常年擺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上一篇:14歲入宮,一生未育,一生未育,一生未育,一生未育,一生未知
下一篇: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趙雲和呂布都排不到第一,那麼他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