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武帝的統治,有人曾概括為以儒術緣飾吏治,那麼漢武帝的呢?

本文系“奧卡姆剃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絡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漢武帝的統治,有人曾概括為“以儒術緣飾吏治”。啥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把漢武帝的統治比作一件衣服,那麼漢武帝起用的公孫弘等儒家人士,不過是這件衣服的花邊而已,裝飾一下,看起來好看;而這件衣服的主體呢,也就是漢武帝真正的統治手段,其實還是那些善於揮舞律令大棒,幫助漢武帝打壓異己的官吏,還是實行的嚴刑峻法的統治。

漢武帝任用的儒術代表公孫弘,咱們前邊有一篇文章介紹過了,今天咱們就來看看漢武帝任用酷吏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張湯。

01

在講述張湯的生平之前,咱們先來領略一下張湯的酷吏風采,看看他的手段——

張湯曾經很輕易地要了一個叫顏異的大臣的性命。

顏異是當時的大農令,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吧,掌握著中央財政大權,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了。

顏異看不起張湯的作派,張湯也看不上顏異的品性,二人平時少有交流,但心中互有牴牾是知道的。

有一次顏異因為一些小事,被人檢舉,漢武帝就命張湯去調查調查,看有沒有啥大事兒。

張湯查來查去,也沒啥,但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就是有人反映,曾經有一次,顏異在與一個人談話時,那人的話題忽然涉及到了朝廷法令的問題,說什麼最近的這些法令不顧事實,有些根本是行不通的。顏異聽了對方這麼講,就沉默著沒有迴應這個話題,沒表示贊成,但也沒表示反對,只是嘴唇動了幾動,最終沒說話。

張湯抓住了這個細節,上奏漢武帝,請求處死顏異,於是,顏異這麼一個財政大臣就這麼掛了。

兩個人說話,當對對方說的話有意見時,或者因為自己的身份什麼的不便於迴應時,於是就沉默以對,只是嘴唇微微動了一下,這應該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

為什麼這麼正常的事,張湯就能以此為由殺死一個大臣呢?

張湯的邏輯是這樣的:當顏異聽到別人誹謗朝廷法令時,他作為一個大臣,本來應當反駁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他並未反駁,只是嘴唇稍微動了一下,這就表示他本來是有話要說的,但最後並未說出來。那麼什麼話是不能正大光明地說出來的呢?一定不是好話嘛!當時那人談的是朝廷法令的問題,那麼顏異想說而未說出來的話,毫無疑問也是誹謗、攻擊朝廷漢令的話。這樣的大臣,還不該殺嗎?

顏異,就死於張湯這種荒唐的邏輯推理之下。

看,這就是張湯作為酷吏的風采——我們說酷吏,並不單指他們手腕強硬,手段殘忍,更在於他們能羅織罪名,徇私枉法,雖說處處以律令標榜,但查辦案件從不以律令為準,他們行動的惟一標準,就是他們所效忠的那個惟一的皇帝。

就拿張湯處死顏異這件事來說,如果沒有漢武帝的同意,張湯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而漢武帝當時施行的財政政策,顏異確實是有反對意見的,漢武帝對顏異早有不滿,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張湯才以此羅織罪名殺死了顏異。

顏異一案,開了即使是“腹誹”也可以處死的先例,這給公卿大夫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也造成了一味諂媚阿諛,不敢發出不同聲音的風氣。

02

張湯的出身並不高貴,不過是小吏家庭,他能作到御史大夫的高位,也是有一定才幹的。

張湯小時候就表現出對斷案訟獄的才能。張湯的老爹曾當過長安吏,精於斷案。有一次老爹出門,讓張湯小心看守家院,誰知家中有老鼠,把幾塊肉給偷吃了,這老爹大怒,責備張湯辦事不力,狠狠用鞭子抽了張湯一頓。

張湯也很生氣,不是生老爹的氣,而是生老鼠的氣,他找到老鼠洞,抓住了一隻老鼠,還發現了老鼠吃剩下的肉,張湯說這是“人髒俱獲”,就開始立案考審這隻老鼠,並認認真真寫下了定案文書,宣告了老鼠罪名,然後將老鼠處以磔刑,所謂磔刑,就是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很是殘酷。

張湯的老爹看了兒子的作為,很是驚奇,發現了兒子還有這種斷案的才能,於是就讓他跟著自己,專門讓他書寫定罪的文書。

等張湯的老爹去世以後,張湯也鍛煉出來了,就繼承了老爹的職業,作了長安吏,漸漸有了名聲,開始逐漸攀升。

後來當時的丞相田昐徵召了張湯,把他推薦線了漢武帝,補傷為御史,專門處理各種訴訟,在著名的陳皇后巫蠱案中,張湯深入追查,很得漢武帝欣賞,認為他很能幹,就把他晉升成了太中大夫。

張湯與一個叫趙禹的人開始共同制定各種律令,內容很是嚴峻細密,對任職的官吏尤為嚴格。不久後張湯升為廷尉。

張湯雖然對各種法律條文了然於胸,但他斷案,並非全部以法律條文為準,隨著他的職位的上升,他越來越注意維護自己和漢武帝的關係。怎麼維護呢?那就是一定要以漢武帝的意志為惟一標準。他很會揣摩漢武帝的心意,如果犯事兒的人是漢武帝所討厭的,想打壓的,那張湯就會把他交給性格刻薄、善於羅織罪名的獄吏去處理;如果碰上漢武帝不想治罪的人,張湯就把他交給為人比較寬厚,斷案比較公正的獄吏。其實一切都在張湯的操作之中,而惟一的標準,就是要讓漢武帝滿意。

這也是張湯的為官之道,所以漢武帝越來越欣賞張湯,很快當到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的職位。

張湯還曾幫助漢武帝推行鹽鐵專賣,那時漢武帝調動大軍討伐匈奴,崤山以東干旱,貧苦百姓流離失所,官府庫存也日漸空虛。

張湯揣摩漢武帝的心意,請求製造白金貨幣及五銖錢,並且壟斷鹽鐵的生產和買賣,以此排擠富商大賈。這些經濟領域的活動,張湯其實並不懂,但他只顧順從漢武帝,強行推動各種政令,結果全國都搞得民不聊生,官辦的各種企業也亂七八糟,更談不上獲利。而那些官吏們更是趁此從中漁利,張湯呢,則對這些官吏們又加重治罪,局勢日益混亂,但是呢,漢武帝卻因此而更加信任張湯了。

03

歷史上的酷吏,很少有好的下場,張湯也一樣,最後也是死於非命。

張湯在擔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兒,漢武帝的陵園遭到了一些破壞,陪葬的錢幣被盜走了一部分。

這事兒其實很簡單,查清是誰盜的,按律定罪就行了。但是,恰恰是這件事兒,引發了時任丞相莊青翟和張湯兩位大佬之間的爭鬥。

這事兒出了之後,作為丞相,當然要表個態,謝個罪,算是為這事兒負責。莊青翟就和張湯商量,咱倆一塊去吧,表個態就過去了。

張湯當時答應了,可倆人到了漢武帝那兒,張湯卻改了主意,他對漢武帝說,只有丞相有一年四季巡視陵園的這個職責,御史大夫是沒有這個職責的;陵園被盜,委明顯是莊丞相的失職,跟我這個御史大夫是沒啥關係的。

莊青翟一聽就變了臉色,本來說的好好的,咱倆一塊表個態這事兒就算完了,你倒好,一推二六五,把我給擱進去了。

漢武帝倒沒說什麼,只是讓張湯去查辦一下這個案件。

張湯要的就是這種結果,張湯之所以這麼說,其實也是陷莊青翟於危險之中,欲置他於死地。

莊是丞相,張是御史大夫,也就是副丞相,這個副丞相張已經當了七年了,誰不想把這個副字早點去掉啊?

其實這就是一二把手之間的明爭暗鬥。

張湯拿到了查辦案件的權力,他沒去調查究竟是誰盜墓,而是一門心思尋找莊青翟的過失,一心要給他按上“丞相見知”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可是有很大的魔力,它足以讓莊青翟死於非命。為啥呢?因為自秦始皇開始就有這麼一條法令:“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所謂見知不舉,就是知情不報,和當事人同罪。皇帝陵園被盜,那一定是死罪,只要給莊青翟安上了這四個字,那麼莊青翟就是同犯。

可這四個字也不那麼好安,畢竟莊青翟也不知道有人去盜墓,他更不是同犯。

就在張湯羅織罪名的時候,莊青翟也明白了張湯的意圖,開始了反擊。

莊青翟手下有三位長史,就是幫著他處理各種文書的人,這三個長史都很痛恨張湯,因為張湯平時對待他們很是傲慢,甚至曾當眾凌辱過他們。

眼下自己的上司陷入到張湯的大麻煩之中,這三位覺得自己得出手了,一是報復張湯;二是要是自己的上司倒了,自己也就沒有了吃飯的碗了嘛。

三人一商量,必須出手了,得在這樁案子落槌之前就把張湯先除掉,先發制人。

這三位長史之中,有一位就是著名的朱買臣,對,就是“買臣負薪”“覆水難收”的主角,這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咱們以後會說說他的故事。

總之,這三位長史就開始謀劃如何置張湯於死地,他們對張湯早已懷恨在心,平時也沒少收集張湯的黑材料,知道一些張湯的底細。他們先是派人逮捕了張湯的一個朋友,叫田信,說張湯每次向漢武帝奏報提出建議,田信都會事先知道,因此他能利用朝廷政策屯積取利,獲得的金錢田位會與張湯平分。

他們把這些話就傳了出去,漢武帝很快也聽到了,漢武帝就問張湯是不是有這麼回事,張湯聽後什麼反應呢?他不說自己有沒有這麼回事,而是很驚訝地說:“肯定有人利用政策以獲利的。”

張湯這麼說其實很不聰明,不管他是有沒有這回事,都應主動說明一下,這樣讓漢武帝也會感覺好些,但他裝作根本不知道這回事,現在才聽說,還說那肯定會有人這麼做的。

這讓漢武帝感覺很受騙,漢武帝是拿張湯當作心腹的,那張湯這種反應,讓漢武帝就很憤怒,於是就認定張湯這人心中險詐,當面撒謊,前後派了八位特使去責問張湯,張湯作為一名老獄吏,深知自己難逃這一關,也明白了自己如今的處境正是莊青翟的三位長史一手策劃,於是自殺了,自殺前留下一句話,“謀陷湯者,三長史也。”

張湯死了,漢武帝又派人去抄他的家。在我們的認知中,總是認為像張湯這種酷吏,一定是自私自利,收斂大批財富的,但是抄家的結果讓漢武帝也吃了一驚,僅僅從他家中抄出了五百金,而且全是俸祿所得,要麼就是皇帝的賞賜,並無外來之財。

張湯有一個老母親,脾氣執拗,她認為兒子死得冤枉,為張湯辦葬禮時,只用了一薄棺,很是簡陋。這當然是無聲的抗議,做給漢武帝看的。

漢武帝也看到了,此時也有些後悔殺了張湯,他說句話,“非此母不生此子”,然後就把朱買臣等三位長史殺了。

莊青翟一看這種情況,知道自己也很難逃過這一劫,算了,自己也自殺吧。

就這樣,盜墓案最終也沒破,但是莊青翟、張湯兩位大佬在內鬥中卻都死了。

這就是上了《史記。酷吏傳》的張湯的一生。

謝謝“在看”的你

上一篇:西施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西施》中的西施是誰寫的?
下一篇:郵政部門發文規範快遞包裝管理辦法: 用環保材料包裝企業應堅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