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代名門中的梁從誡,為何說他祖父梁啟超,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失敗者

若數天下名門,近代恐怕無人不知南粵梁氏。

三代名門自梁啟超始,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於皇城之上大刀闊斧,誓要向蒼天再借華夏五百年。梁思成未循政途,終生奔走於古建名築之間,為文明的遺產燃盡生命。傳至第三代,梁從誡一心只有蒼翠青山,披肝瀝膽,草履行舟,一手開闢新中國環保事業。

這是捨身求法的三代,也是不被人理解的三代。在梁家最後的餘暉中,梁從誡嘆道:我祖父梁啟超,我父母梁、林加上我,我們祖孫三代都是失敗者。

家族的詛咒

從世俗眼光來看,梁家確實是失敗的,首先要從梁啟超說起:

無論是康有為的搖旗吶喊還是孤注一擲的公車上書,在慈禧眼裡,這些轟轟烈烈的事件都只是個幌子,本質上還是光緒要聯合一群衝動的青年人要脫離她的掌控。

何其可悲也,一個本意自強的維新被硬生生理解為政治權謀。

於是維新百日,戛然而止,這一群意氣風發的少年們第一次遭到現實無情的打擊。而梁啟超也終於回過頭來,看到了在自己背後那個沉默不語的家庭。

他出身於讀書世家,可祖輩沒有自己那麼高的天分,終其一生也不過鄉野士紳,因此當梁思成七歲出口成對時,全家人的期待都寄託在了這個孩童的身上。

梁寶瑛最津津樂道的,還是梁啟超十歲那年與李兆鏡作對聯時的場景。那時梁思成同他一起住在李家,李兆鏡一日要考驗這位“小神童”的才學,於是出了一句“推車入小陌”,沒想到梁啟超立即對上下句:策馬入長安。在座無不驚呼。

但若站在梁啟超一生的終點回望過去,這十歲時一戰成名的對聯竟成了某種讖語,應當說,是推車入長安,才發覺策馬處,原不過小陌。

十二歲時,他考中了秀才,這件喜事立即傳遍了家鄉。在茶坑村那個小小的村子裡,梁啟超一下子成為最尊貴的人。

父親眼見梁家有了希望,於是對他的教育管理更加嚴厲起來,用梁啟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井底之蛙”,那時的他只知道埋頭苦學經書,不知道天底下除了“帖括”外還有什麼學問。

對於一名天才來說,這無疑是摧害和毀滅。但好在不久以後,他遇到了康有為。

在萬木草堂的那一年裡,梁啟超彷彿第一次發現了自我,他夜以繼日地學習、寫作,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

繼考中秀才四年後,他再度考取了舉人,並獲得了主考官的青睞,將親堂妹許嫁給了他。

李蕙仙,這個按舊式方法出嫁、按舊式規矩服侍婆家的女子卻有著一個無比火熱的新式才女的心,在梁啟超四處奔波、三顧家門而不入的時候,她和王桂荃一起操持著九個孩子的起居,挑起整個梁家的重擔。

按照一般眼光看來,梁啟超的故事已經足夠美滿了,應當結束了。但誰也沒想到那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竟只百日,可以說還沒真正開始,就已經被迫劃下句號。

梁啟超連夜出逃日本,李蕙仙王桂荃緊跟其後。誰也不知道這對於梁啟超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但經過數日漂泊踏上日本土地開始,他便像換了個人一般。

人們常嘆惋,說梁啟超縱有天妒英才,卻總是在對的時機裡作出錯誤的決定。

慈禧掌權時,他非要和慈禧“對著幹”,搞維新。等到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他又在奔走疾呼要保留皇帝之制。袁世凱上臺,他主動請纓出馬。不出二月又反目成仇,支援段祺瑞對德宣戰。

一步錯,步步錯。晚年的梁啟超已經精疲力竭,在驚聞王國維溺亡後,他匆匆前往協助料理,那時的他已然恍惚。兩年後,他在協和醫院猝然長逝。

後代的我們在總結梁啟超一生時總是感到為難,他的人格、學問、品行都是值得敬佩的,但卻總是看不清歷史,作出錯誤的選擇。

對於一名有志於救國的天才來說,這恐怕便是最大的悲哀。

無人理解的建築家

在梁啟超流亡日本期間,梁思成誕生了。

梁啟超看著眼前哇哇大哭的嬰兒,心中說不出是喜是憂。他知道,身為父親,他可能沒法給兒子一個安定的童年。

梁思成從小就展現出極強的主見,會主動與父親討論歷史、評論時局。且由於背景的特殊,小小年紀他便十分敏感。

當時康有為常來梁啟超家拜訪,茶餘飯後二人常大聲辯論時事,在梁思成眼裡,康有為這麼大聲對梁啟超喊叫一定是壞人,於是常偷偷摸摸地實行一些孩子氣的“報復”。

考上清華後,他的藝術天分得到了全面發掘。他積極地參加著各種各樣的體育、繪畫、音樂活動,並且積極地領導著同學參與政治活動,儼然領導者的模樣。當時他的朋友們都叫他“有頭腦的政治家”。

但正如當年梁啟超沒想到,童年時的“入長安”絕非策馬長驅。梁思成青年時“有頭腦的政治家”的評價,竟成為他與政治時局間最終的緣分。

大學最後一年,他騎著姐姐給的摩托車,載著弟弟追趕遊行隊伍。那一天裡,日本接管了山東。

在南長街門口,他們正喊得起勁,卻突然被一輛橫行的轎車撞倒。眼見撞的是兩個學生模樣的青年,轎車裡的陸軍部次長並未在意,給警察丟了張名片便揚長而去。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中,梁思成的左腿永久落下了病根,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二位竟然是梁啟超的兒子。梁啟超何人也?他金永炎又是何人?在強大的社會輿論下,金永炎向梁家鄭重道歉。

經過這件事,梁思成的軍夢破滅,徹底與政治訣別,但他卻迎來了自己的愛情。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愛情故事已無需贅述,在遇到林徽因後,梁思成的人生迎來了新階段。他與往事訣別,從零開始接觸建築學,埋頭學術中,為那些不為人所理解的夢四處奔波。

在國民政府,他保護古建築的方案沒有受到重視。解放戰爭時期,人們短暫地注意到了他的呼籲,但建國後,那著名的“梁陳方案”很快就被否決。

他在歷代帝王的牌樓前,痛哭整夜。曾經最懂時局政治的梁思成,此時無論如何都不能明白他為什麼失敗。

隨著推倒行動逐漸開展,人們對梁思成的不滿也日漸加深,先是在《人民日報》中不點名批評,隨之在各類會議中公開指責,心碎傾城的梁思成最終在眾叛親離中離開人世,還留下一位爭議不斷的第二任妻子,在人世間徒勞地欲說還休。

從誡從心不從俗

梁思成給大兒子起名梁從誡是有深意的,他在《營造法式》這本書中窺見中國古建築學的希望,他將作者李誡奉為偶像,並將其納入兒子的姓名中。

但很顯然,梁從誡並沒有真正在意過這件事。

67歲那年,梁從誡登上了可可西里,親手焚燬了四百多張藏羚羊皮,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這位大器晚成的名門之後身上。

和爺爺、父親相比,梁從誡顯然低調了很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註定逃不過家族的詛咒。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個身著樸素的中年人來到全國政協禮堂,門衛攔住他,問他找誰。他說自己就是政協委員。

他出身於歷史專業,卻在晚年選擇了環保作為終身事業。他坦誠,這也是一次偶然。

他做環保和別人不一樣,他常自己身體力行地去北京周邊植樹,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埋頭做著手頭的事情。他看重環保甚至到了一種“摳門”的地步,別人寄信來後,外面的信封要小心收好,反過來用膠水粘一下就成了新的。無論去哪裡,都是那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兀自穿梭在大街小巷。

在當時來來往往的人們眼中,他一點都不像是中國環保第一人。

人們常有很多不解,為什麼在中國發展最快的幾十年裡迎難而上要求政府重視環保。他沒有作過正面回答,就好像是問梁啟超為什麼要在慈禧在位時要求變法、問梁思成為什麼要在新中國初建時要求保護古建築。

無法融入時局,似乎永遠是梁家永恆的弱點。

梁從誡走後,人們遵照他的遺囑,僅是小範圍內釋出了訃告,並未對外宣揚。梁家三代就在這樣的秋風中走向沉默。

梁從誡說,我們祖孫三代的選擇越來越小,從大國之命運,到學術的救贖,再到投身環保的鞠躬盡瘁,梁家的背影逐漸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遠去,留下的也許不僅是坊間軼事雜談,還有更多數不清的遺恨。

上一篇:一人高中了狀元,進宮面聖拜謝皇恩,皇上一看:斬了!【大象公園】
下一篇:喬治六世為什麼會在年輕時選擇退位?他的王位是因為他的兄長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