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霸主的稱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說霸王的稱呼是霸主的由來?

何為霸主,即能夠一統天下或在各路諸侯中,擁有一定話語權之人;何為霸政,即霸主在行使權力之時,所推行的各項措施,但霸主和霸政的出現,必然有它的因果關係在其中。

當等級明確的封國出現,霸政在歷史上也逐漸顯現。在封國等級制度開始動搖之時,統一的帝國尚未出現,此時霸政的出現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產物。

它在一方面對貴族的分封制進行了約束,在另一方面對帝國的統一制進行了鋪墊。從春秋時代,齊、晉、秦、楚四國對周邊弱小國家的吞併最多,同時也是對分封的貴族制度的一種限制,

但種種舉動都預示著霸政對一統天下的影響。

霸政的經濟意義

霸政的出現必然有它的意義所在,如果單從經濟角度而言,主要有三種意義。

其一是最高階的貴族在霸政的影響下瓦解,如周朝在集中天下財富,生活最為優越之時,也是霸政實行最為嚴苛之際,在此影響下,貴族開始自上而下腐化,雖經過掙扎,但並沒有任何作用,朝代的更迭在霸政的背景下出現。

其二是諸侯各國在地理位置的影響下,稱霸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都是依據當時天然的環境所決定。如晉位於北部,楚位於南部,齊位於東部,各諸侯國根據地勢偏居一方,進可以入主中原為王,退可以安享一方。正是因為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創造出不同的經濟形態,這也決定了後期諸侯各地不同的霸政形成。

其三是霸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經濟持續性發展,能夠當王必然有其前瞻性,在功名之後要穩定百姓生活,大力發展經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此發展之下,才有了地主階級和商人的出現,這兩種不同身份的人,對帝國的統一都表現出極大的作用,他們作為平民和農民,是打擊貴族奴隸主的主要力量。

霸政的兩種方式

諸侯稱霸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有二種方式

一是假尊王之名

,以行天下共主之實。當時的齊與晉都是封國制度下出來的重要諸侯,同周天子的關係比較密切,也因為此原因,在後期保留周天子的名義,而倡尊王。秦國也因距離中原比較近,在後期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並沒有拋棄尊王的名義。

二是會盟之主

,如齊桓公曾當了九合諸侯,也就是曾作了九次會盟之主。在諸侯各國之間會出現諸多大事,這種事情都是在會盟中所決定,無須聽命於周天子,這在無形之中給了會盟之主行使霸權的機會。

細數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稱霸之間各不相同,但齊的稱霸遠遠早於各國。這主要因為齊的祖先對周朝的建立有特殊的功勞,也因此被周天子特別看重,在周沒落之際,天下共主的資格隨之消散,但齊憑藉這一點,首先站出來,用尊王攘夷之名行使霸政。

再者齊國依靠山東半島,此地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比較快速,在經濟能夠支撐齊國稱霸之時,齊國成為諸侯各國的會盟之主。

霸政的作用

在桓公在位數十年,正是霸業最為鼎盛時期,曾出現過兵車之會三次,乘車之會六次。

這裡所談的兵車之會和乘車之會,在《左傳》中曾說明,主要表示多次出兵幫助他國或者攘夷之事,用以體現會盟之主的能力。

此時會盟的作用大體表現出來,而會盟之主擁有的霸權是其他諸侯國無法替代的,

可平他國內亂

,如北杏之會,也就是平定平宋的內亂,當時宋萬弒君,齊集齊各路諸侯平之。

攘他國的外患

,如鄭侵宋,齊國出兵幫助。

除此之外還有謀取周王室的安穩和維護諸國之間的關係等,但種種行為都無一例外表現出,齊國在諸國各國中的地位處於第一,甚至諸侯對齊國的依賴程度遠遠大於周王室。

齊國能夠霸政的原因還有其二

,在經濟快速發展下,百姓和地主階級的出現,雖然讓社會短暫進入了繁榮時期,但如果沒有措施約束,必然後期會走向混亂。在齊國貴族逐漸腐化的前提下,對法治的需求越來越明確,這才有了管仲治齊的事情發生。

霸政的歷史意義

在周天子因為腐敗而沒落之時,齊桓公也曾想挽救,但貴族的沒落已成為必然趨勢。所以在後期齊桓公稱王稱霸,但始終沒有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

在稱霸的過程中,齊桓公也過上了腐化自身的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腐化自我正是動搖霸者統治的根本原因。

在《左傳》中曾寫道:“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

齊桓公的夫人已經有三位,而如夫人還有六位,單憑這一點,即可看出齊桓公的腐敗生活。管仲也正因為如此,想要一整頹廢之風,在此情形下,唯有實行法治,

但在管仲的種種條令中,這種法治更加偏向於專制

,這也是後期一統天下的各朝所推行的專制制度。

霸主的出現必然會有霸政相隨,但無一例外是在經濟發達的地方先出現,在這些地方文化發展較快,制度也將如影隨形,

在霸政之下,貴族逐步讓位與平民,也就是奴隸制度中的貴族逐步讓位給工商業奴隸主。

霸者地位不斷更迭,歷史也在向前發展,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是必然的趨勢,在這種情形下,才有了後來的秦王一統天下的出現。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歷史故事。

上一篇:1987年,一起惡性殺人案,被害人居然活生生地回來了,原因是
下一篇:《寒食野外》宋代: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