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皇帝大多數都是奇葩,為何清朝的皇帝大多數都是昏庸荒唐?

清承明制,後人研究歷史,就往往把明史和清史合在一起,稱“明清史研究”。

研究明清史的人,會驚奇地發現:明朝的皇帝個個都是奇葩,不是殘暴變態,就是昏庸荒唐,什麼“和尚皇帝”、“道士皇帝”、“蛐蛐皇帝”、“荒唐皇帝”、“色魔皇帝”、“春藥皇帝”、“木匠皇帝”、“蛤蟆皇帝”……放眼看去,就沒一個是正經人。而清朝皇帝,除了後面的同治帝鬧出過點緋聞外,其他個個都是英明神武、遠見萬里的聖明天子。

也難怪歷史學家蕭功秦說:“明朝皇帝的道德素質、責任感甚至智商整體上都比清朝皇帝差很多。”

難道,明朝的皇帝都是惡魔轉世,而清朝皇帝都是天神下凡?

顯然不是這樣。

出現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政治環境太寬鬆而清朝的政治環境又太嚴酷。

明朝的政治環境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要做周幽王、漢靈帝的前奏;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在大家印象中,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個超級殘暴的嗜血惡魔。

究其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大力反腐,清查了大批貪官汙吏。明明被殺的人沒有一個是乾淨的。可是,這麼一來,觸及到有話語權的文官階層的利益,那麼朱元璋的反腐行動就被惡意描繪成殺功臣、搞文字獄之類的惡行了。

明朝有很多這類野史,說朱元璋性格兇殘,稍不如意,就要殺人施暴。比如說,《閒中今古錄》、《翦勝野聞》、《朝野異聞錄》、《傳信錄》等等書都記有這樣一個例子,說:杭州教授徐一夔給朱元璋上賀表,裡面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看了,勃然大怒說:“‘生’,和‘僧’同音,分明是譏笑我曾經出家為僧。‘光’就是光頭,可惡!”命人把徐一夔殺了。

其實,這事根本就是瞎掰的。只要查一查史料,就可以查到,徐一夔一直活到建文二年,自然死亡,年齡八十多歲。

可這類故事被編排得有鼻子有眼、活靈活現,老百姓愛聽,流傳很廣。傳來傳去,傳了幾百年,後人就很難分辨其真假了。

還有,明朝滅亡以後,那些投降了滿清的明朝人在編修明史時,一方面大量採用明朝書商用來吸引讀者眼球的各種野史文獻,大力抹黑明朝皇帝,另一方面又要推卸亡國的責任,著力證明是皇帝“用人不識”、“殘害忠良”、“剛愎自擁”,才導致了朝廷的傾覆現象。

對比一下,清朝文字獄之極嚴酷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之最,誰要說出對皇帝稍有不敬的字眼,不管是平民還是貴族,一律是誅九族、凌遲處死。所以清朝前期和中期的皇帝個個都是完人、聖人,也就是民國時期民間才有一些對同治、光緒帝的花邊舊聞,但也不足為史家取信。

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大部分都是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那麼清朝歷代皇帝自然都是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了。

當然了,《明史》是滿清統治者主持編修的,滿清統治者是完全有能力抹黑明朝以證明自己取代明朝的合法性的。

負責修《明史》的編修班子心領神會,卯足了勁往這方面寫。

不過,出乎清朝統治者的意料,《明史》初稿把明朝皇帝醜化得不堪入目,竟然讓人噁心得讀不下去。

《清聖祖實錄》卷一五四記: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康熙皇帝讀了《明史》編修班子呈上的帝王本紀和列傳若干卷,非常不滿意,於二十七日諭曉負責纂修的大學士,說:“你們纂修的樣本,朕詳細批閱過了,裡面對洪武、宣德的非議太多了!朕覺得,洪武是一代開基雄主,功德隆盛;宣德乃是守成賢君,雖治國的業績和施政方針不同,但他們都是勵精著於一時,功業垂諸後世,已經盡到了明君該負的責任。朕也是一代之主,銳意圖治,早晚不敢稍有懈怠,總理萬機。如果要專門搜尋前代賢君的毛病和不足,對他們評頭論足,議論是非,朕不但沒有這樣的資格,也沒有這樣的才能,更沒有這樣的想法。朕常常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對於古代的明君、聖君,朕若不能超越,又豈敢輕抒議論?如果要表稱讚揚洪武、宣德,寫一篇宏文讚語,朕還可以指示詞臣,飾以華美的詞藻;如果要深入苛求不實之論,則不是朕所忍心所為的。本來嘛,大明帝業之開創,文武諸臣各著勳績,但列傳之中卻處處顯示出文臣的貢獻遠大於武臣,明顯是議論失平,難為信史。所以說,纂修史書,雖然是你們史官的職責,但《明史》既是在朕當政時撰寫成,一旦有地方沒協調好,後人就會歸咎於朕了。”

兩天之後,即二十七日,康熙又語重心長地對編修班子的成員說:“著史之道,務必要秉公持平,不能持有私心而作偏頗之論。”

康熙還特別提到:“《正德實錄》上面記載說,正德在午朝罷朝後,在御道收到了一卷匿名文簿,於是傳旨查問,百官全部跪倒在丹墀兩旁,因為天氣炎熱,竟然有好幾個人中暑暴斃,還有多人病倒。這件事,太可疑了。想想看,打仗時,將士們都穿戴著厚重的盔甲,在烈日之下作戰,只聽說過有戰死沙場的,沒聽說過是在戰場上中暑暴斃的。怎麼可能在朝堂之上中暑死亡這麼多人!人們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了。”

對於明朝的滅亡,康熙的見解是:“崇禎誅鋤閹黨,是一大善政,但要說明朝之亡,亡於太監,朕殊不以為然。明末朋黨紛爭,朝廷大臣置封疆、社稷於度外,只以門戶勝負為念,有識之士都知道這是明亡的主要原因,要把明亡的責任全部推到太監身上,絕對是胡說八道。”

《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還載,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還對修史的官員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明朝有些帝王年紀很輕就死了,史論一概是說他們生活不檢點、耽於酒色,身體垮了,早早死了。這些,全是書生之見,好為譏評。這些早死的明朝皇帝中,即使是全盡完美之君,你們還要雞蛋裡挑骨頭,硬加指責他們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朕為他們辯白一下吧。天下事情紛繁複雜,做君主的勞心勞力,實是不勝勞憊,身體才垮掉的啊。”

說到動情處,康熙不禁嘆道:“朕已老矣,在位久矣,不知道後人會怎麼樣議論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朕雖然預先寫有隨筆日記,仍然擔憂天下不知朕之苦衷也。”

上一篇:【提醒】豬肉買回家千萬別這麼幹!有人因為這個原因被藥店給順走了
下一篇:青島一小區垃圾桶清運工不耐煩想關門,保安不耐煩把保潔給打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