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此人父親是明君,因母親是公主痛失皇位,後世偉人為他惋惜不已

此人父親是明君,因母親是公主痛失皇位,後世偉人為他惋惜不已

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成為大唐開國後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唐太宗繼位後,虛心納諫、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太宗也因為他的文治武功,被視作封建時代少有的賢明君主,享有“千古一帝”的美譽。和秦始皇、漢武帝、康熙等歷史上其他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樣,唐太宗也沒有處理好接班人的問題,在這方面跌了不大不小的跟頭。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一共生育了十四個兒子,其中以第三子李恪最為賢能。李恪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廣聞,又繼承了李氏家族尚武的傳統,善於騎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成為兄弟之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李恪還以賢聞名,長史權萬紀秉性剛直,數次批評李恪的過失,而他則像父親一樣虛心納諫,聞過則改,鮮有過失,朝野上下無不對其讚譽有加,就連唐太宗也認為諸子中李恪最像自己,因此對他寵愛有加。

吳王李恪劇照

按品行和能力來說,李恪無疑是大唐王朝最合適的接班人,但命運偏偏對他不公,他的出身讓他屢次與皇位失之交臂。唐初遵循古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選立儲君首先看重的是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不看是不是賢能。李恪只是李世民的庶子,在第一次立太子時就被排除在了繼承人之外,長孫皇后嫡出的長子李承乾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儲,李恪則被封為蜀王,後來又改封為吳王。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謀反事洩被廢,李世民準備重立太子。這一次他考慮了最像自己的吳王李恪,但在權臣長孫無忌的阻撓下,最終選擇了長孫皇后的另一個兒子晉王李治。李恪非但再一次無緣皇位,反而引起了長孫無忌的忌恨,為他後來含冤被殺埋下了伏筆。

楊妃劇照

事實上,李恪未能被立為太子,一方面由於他的庶子身份,受到長孫無忌這樣正牌皇親的排擠,另一方面和他的血統不無關係。李恪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國破之後流入秦王府做了李世民的侍妾,雖然沒有封號,卻擁有高貴的皇族血脈,是實實在在的帝室公主。因此,李恪也成為少有的集兩朝皇族血統於一身的皇子,“地親望高,中外所向”。但是,這樣高貴的出身並未給李恪帶來任何助力,反而成為他競爭皇位的一大不利因素。

唐太宗與長孫無忌

唐朝繼承歷朝遺風,皇帝重用母族後族,外戚位高權重,太宗時長孫家族、高宗時武氏家族、中宗時韋氏家族、玄宗時楊氏家族無一不是門庭顯赫。貞觀年間離隋朝滅亡不過二十餘年,如果李恪繼承皇位,作為前朝皇族當朝外戚的楊氏會不會藉機死灰復燃,這就成了政敵們絕佳的攻擊藉口,也是唐太宗不能不考慮的一個問題。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唐太宗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才不得已放棄了李恪。

李恪墓誌銘蓋

李恪在皇位競爭中落敗有出身的原因,他的死亡也與之相關。因為競爭過皇位,又才能出眾,所以在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李治眼中,他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威脅。唐高宗永徽四年,長孫無忌指使人誣陷李恪參與謀反,將其殺害於長安宮禁之中。而同樣競爭過皇位的魏王李泰,則因為是長孫無忌的外甥、李治的同母兄長,躲過屠殺,最終得以善終。

偉人評點《二十四史》

李恪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出身高貴卻又懷才不遇,鬱郁而不得志,最終橫遭不測。我朝開國偉人在評點《二十四史》時就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對李恪才能的讚許溢於言表,也對他的不幸遭遇深為惋惜。

上一篇:俄羅斯國際統戰工作一塌糊塗,搞得人見人怕
下一篇:在海邊嬉戲享受快,章子怡贏了,妥妥的女神範,彷彿拍一部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