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冒險從國外偷回一根藤,多養活清朝上億人,至今被人們紀念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不思馬少遊。 ——《和陶酬劉柴桑》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封建社會時期一直都實行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一旦一個地區發生大災荒,如果國家救災不利,那麼當地的農民只能放棄賴以生存的家園,流浪到其他地區乞討為生,這些流浪的農民在古代被稱為“流民”。災荒的發生不僅讓百姓生靈塗炭,數量巨大的流民同樣也給國家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好多朝代都是被流民組成的起義軍給推翻的。

災荒在現代社會同樣會發生,只不過我們國家有足夠的實力解決人民溫飽。但是世界上一些國家就沒這個能力,新聞中時常會出現貧窮非洲地區饑荒的報道,而非洲兒童瘦骨嶙峋的照片讓人看得心疼。我國古代幾次大饑荒都會造成數量巨大的人口減少,所以古代人口數量一直都不多。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當時我國耕地面積沒現在多,食物種類單一,沒有化肥和農藥,沒有現代化收割技術,一切都憑藉人民自給自足,但是饑荒頻發的我國,人口一直都排在世界前列。清朝時期的康乾盛世,正是我國人口極速增長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切都是一個讀書人陳振龍的功績。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陳振龍做了什麼,讓清朝人口增長了三億之多。

一、海外新作物的發現

古代社會無論科技水平還是生產力水平都遠遠比不上今天,在那個饑荒頻發的年代,無數老百姓只能忍受飢餓,乞討為生。我國農作物的種類在過去也並不多,現在我們吃的許多農作物還是從國外引進的,清朝時期的人口極速增長,和平年代這點因素除外,還和農作物的引進有著很大的關係。

陳振龍是明朝福建人,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後來繼續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陳振龍見自己科舉無望,於是選擇了去海外經商,這也符合福建人熱愛經商的習性。陳振龍來到了呂宋島,也就是今天的菲律賓,當時正值歐洲國家的殖民時期,而西班牙作為第一批殖民者,早已經開始了海外擴張。

西班牙人自己國土面積小的可憐,但是他們抓住了機遇,透過海外擴張來強大自己的實力,以此達到稱霸全球的目的。陳振龍一開始先去了菲律賓,可那時就已經被西班牙佔領成為了殖民地,而陳振龍正是在這裡,發現了新的農作物,並且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了祖國,這才有了後來高達三億的人口增長。

被西班牙佔領的菲律賓雖然屈辱,但是正是這次殖民運動,才促成了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融合,番薯也是在兩國融合期間出現在菲律賓的。番薯並不是菲律賓的本土農作物,而是西班牙人從他們國家帶過來的。那時的番薯被西班牙人稱之為“朱薯”,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後,讓菲律賓人廣泛種植這種農作物。

二、冒死帶回祖國

朱薯這種農作物非常耐乾旱,而且適應各種土地,產量比其他農作物高許多。同時,朱薯不管是生吃還是熟食都可以,它含有許多的熱量,能給人很強的飽腹感。陳振龍第一次瞭解到這種農作物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集眾多優點於一身的番薯,讓陳振龍看到了商機。陳振龍知道,自己的祖國非常需要這種產量高耐乾旱的農作物,有了它,即便饑荒年百姓也能平安度過。

陳振龍決定,把番薯帶回祖國,可是,這件事情實行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當時整個菲律賓都是西班牙人在管理,西班牙人知道這種農作物的好處,他們不想讓本國品種優良的番薯遍佈全球,於是採取了許多保護措施。要想把番薯從菲律賓帶回大明,可以說是痴人說夢,陳振龍並沒有因此放棄,要知道他可是讀書人,有的是辦法。

有了帶番薯回國的想法之後,陳振龍立馬付諸行動,既然番薯目標大不好帶,他就把主意打到了番薯藤上。由於番薯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就算是藤蔓也能儲存很長時間。陳振龍用繩子把藤蔓纏上一圈,這樣蕃薯藤看起來就像是一根普通的繩子。就這樣,陳振龍冒著被西班牙人殺頭的風險把蕃薯藤帶回了祖國,儘管一路上無比艱難,但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全國種植番薯

把番薯藤蔓帶回去之後,陳振龍開始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種植。經過他悉心的照料,番薯終於長了出來,當時的陳振龍激動萬分,但是他並沒有馬上把番薯上交給國家,而是自己種植,滿足自家的需要。後來明朝萬曆年間,國家發生了災荒,許多百姓都吃不飽甚至吃不上飯,看到這個場景的陳振龍決定把番薯給貢獻出來,教給百姓種植的方法讓他們能度過災荒之年。

陳振龍先是把番薯產量高能吃飽的訊息傳了出去,希望借官方的手把番薯推向全國。果然,沒過多久一個叫金學曾的官員找到了陳振龍,向陳振龍要了一點番薯苗。金學曾在一片空地上種下番薯苗,想試驗一下這番薯到底像不像陳振龍說的那樣,很顯然,最終事實證明了陳振龍說的都是真的,於是當地官方開始大力推廣番薯,要求家家戶戶都得種植。陳振龍讓家鄉人民免受飢餓,即便災荒到來也能吃得上食物。

清朝時期,番薯已經推廣到了全國,由於它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全國各地都能種植番薯。番薯的出現導致清朝人人都能吃得上飯,不再害怕饑荒,產量高的番薯使得清朝人口開始大量增長。據記載,明朝時期的人口在一億上下,可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我國人口達到了四億之多。這一切,都是陳振龍帶回來的番薯的功勞,後人為了紀念陳振龍,給他修建了一座番薯亭,直到現在仍然有人前去祭拜陳振龍。

結語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先人們的付出。如果不是陳振龍,或許番薯還要晚幾百年才能來到我國。

這樣的話我國人口也不會大量增長,勞動力減少了,康乾盛世也就不會存在。希望我們大家都能珍惜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東西,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番薯傳入中國四百一十週年記》、《金薯傳習錄》

上一篇: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道出了人間真情,現實卻很少人能做到
下一篇:德國戰士處決蘇聯女兵的老照片,是歷史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