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對於姜維,諸葛亮和陳壽的評價為何大不相同,誰說得更對?

建興六年(228),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大軍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並且很快獲得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積極響應,震動了整個關中。然而,不久之後鎮守街亭的馬謖被張郃擊破,率領著佯攻部隊的趙雲、鄧芝也遭遇兵敗,蜀漢興復漢室的初次嘗試就這樣宣告了失敗。

不過,蜀漢也並非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偶然間發現了姜維這塊璞玉。對於未來可期的姜維,諸葛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儼然把他視為了中興大業絕佳的接班人。然而,此後姜維不但沒能帶領蜀漢走向富強,還招致了朝野內外許多反對的聲音,就連本是蜀漢人的陳壽也在《三國志》當中給了他很低的評價。那麼,諸葛亮和陳壽對姜維的評價為何存在著如此巨大的不同,他們二人誰才是對的呢?

據《三國志》記載,剛剛收服姜維後,諸葛亮便寫信給蔣琬、張裔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從諸葛亮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他對姜維的歸順是感到十分高興的,其次他也十分認可姜維的能力,認為其是涼州數一數二的人才。

然而,此後姜維一直跟隨諸葛亮進行北伐,卻始終沒有被真正委以重任。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又先後輔佐大將軍蔣琬、費禕進行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希望能夠用最小的代價提升實力,且削弱曹魏。在這段時期,姜維儘管獨自領軍的機會大大增加,但還是處處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被允許投入過多的力量與曹魏陷入消耗。

延熙十六年(253),費禕遇刺身亡,而幾個月後姜維便帶領著數萬將士踏上了北伐的征途,並一度圍困住南安。此後的幾年裡,姜維不斷率軍北上,職位也漸漸升到了大將軍。在北伐的過程當中,姜維曾經取得過勝利,如大破雍州刺史王經,造成數萬敵軍傷亡;然而,他也因為軍力、實力上的不足而遭遇過兵敗,並因此導致了百姓的不滿。

景耀六年(263),曹魏派出大軍討伐蜀漢,姜維儘管死守劍閣,但蜀漢後主劉禪還是在鄧艾的偷襲下宣佈了投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鄧艾的大軍在兵臨成都城下之前曾於綿竹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大戰過一場,諸葛瞻戰死之前,曾經感嘆道:“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如果此處的記載是真的,那麼就說明連諸葛亮的親兒子都看不慣姜維,認為自己沒能制約好他,是一大罪過。

總之,姜維儘管堅守到了最後,但面對劉禪要求投降的詔書也只得放棄了抵抗。不過,他很快就教唆曹魏大將鍾會謀反,打算趁機光復蜀漢,迎回劉禪。可惜的是,姜維與鍾會還沒來得及正式起事便一同死於了亂軍當中,蜀漢復興的星星之火就此徹底熄滅。

對於姜維,陳壽給出的評價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在這位史官的眼中,姜維的韜略與武勇都並非頂尖,而且他一味追求建功立業,導致了無節制的窮兵黷武和蜀漢國力的虛耗。大肆征伐,再加上缺乏足夠的決斷能力,終於導致了姜維的殞命。

相比於諸葛亮只有誇讚的評價,陳壽對於姜維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是批評和貶損,對於這種現象,筆者認為二人都沒有做到真正的客觀和真誠。首先來說,諸葛亮對姜維讚賞有加,生前卻沒有真正委之以重任,即使是臨終之前,他都是讓楊儀、費禕、姜維三人共同分配撤軍的任務。而且,諸葛亮曾秘密上書劉禪道:“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可見儘管姜維在其嘴中那般完美,卻並非接班人的第一人選。

我們可以大膽猜想,第一次北伐就遭遇了不利局面的諸葛亮或許是為了提振士氣,讓眾人認為北伐還有很大的成功率才故意誇張了姜維的才能。另一方面,陳壽對姜維的“批評”也似乎別有深意。在姜維的傳記中,陳壽以史官身份評價姜維是“粗有文武”,但在給出這一結論前,他卻引用了一長段蜀漢秘書令郤正對姜維勤儉節約、處處節制等品質和行為的讚揚,這種記述形式在整部《三國志》中都是相當少見的。因此,有人提出假設認為,陳壽在評論姜維時並沒有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說到底,姜維的身份實在是過於複雜——他原本效力於曹魏,後來歸順蜀漢,蜀漢滅亡後,他表面上降於曹魏,其實背地裡又在籌備著反叛。從種種行為以及他人對其的評價來看,姜維或許沒有諸葛亮口中那麼完美無缺,但絕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優秀將領。當然,陳壽對其的評價也不算太偏頗,只不過確實是稍顯嚴格了些。

上一篇:王亞樵教年輕人做事,大戰上海青幫頭子張嘯林:強龍偏壓地頭蛇
下一篇:呂不韋靠女人上位?這也太小看呂不韋了,說嬴異人靠女人上位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