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朝鮮戰爭中,土耳其為何那麼積極?他們的戰鬥力真有那麼差嗎?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對外的第一戰是抗美援朝,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正確,其實是“抗十六國援朝”,當時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了朝鮮戰爭,一共有十六國出了兵,他們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

光是美軍就出動了30多萬人,其他國家大部分只是來做做樣子,有幾國都只派了一個營的兵力。

第二、三位的英國和加拿大很好理解,跟美國的關係很深,一個是鐵盟一個是小弟,但第四不是澳大利亞或者法國,而是土耳其,他出動了5400多人。

土耳其又不是美國的傳統盟友,跟朝鮮又沒什麼利益衝突,為什麼這般踴躍呢?

要說原因,其實也比較好理解,跟朝鮮關係不大,只是因為土耳其想對付朝鮮背後的蘇聯。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蘇聯的前身是沙俄帝國,往前兩百年,兩國之間打了12次戰爭,要是再往上數,那次數還要更多,奧斯曼的很多土地都被沙俄佔領了,絕對的世仇。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選擇加入德國陣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國已經拉攏的沙俄,由此可見兩國之間的恩怨有多深。

二戰結束後,土耳其拼了命都想要加入北約,以免再次被蘇聯滲透,所以他參戰且那麼努力都是“納投名狀”。

那麼土耳其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呢?

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向德川進攻,迅速擊潰了駐守的南朝鮮第2軍團,接著向價川方向進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得知訊息後急忙命令土耳其旅防守德川后方的戛日嶺,這裡山高林密,易守難攻。土耳其人知道戰敗的訊息也比較緊張,連忙修築了工事,隨時準備迎戰。

他們很快發現“志願軍”到了,看到那些東方人拿著武器向陣地跑來,土耳其人也不多話,大炮機槍猛烈開火,“志願軍”瞬間潰逃。土耳其人眼見對方是戰五渣,也衝出去抓了一百多俘虜。

此戰土耳其旅大獲全勝,己方雖然傷亡了數十人,但是擊斃的人更多,加上這百多俘虜,真是一個勝利!所以連忙發電報邀功。

沃克也有些詫異,派了幾個翻譯官去審問,結果這些是潰敗下來的韓國軍隊,好不容易從德川跑出來卻被友軍給揍了。

這次烏龍沒讓土耳其人洩氣,他們相信總會遇上真正的志願軍的,11月27日晚就遇到了。

當時土耳其的1個步兵營和1個工兵連駐守在嘎日嶺瓦院村,志願軍38軍114師342團3營藉著夜色趕到了,發現了土耳其人燃起的篝火。3營便分為兩路,一路迂迴上山包抄,一路正面衝鋒拼刺刀。

這一戰的最終結果是志願軍傷亡7人,土耳其傷亡300餘人,被俘20幾人。接著在28日,342團1營又與土耳其旅作戰,土軍700餘人,為志願軍留下了110多輛汽車。

第二次戰役中土耳其旅算是在用生命給其他國家部隊爭取撤退時間,根據權威軍事雜誌上的資料,土耳其旅傷亡3514人,其中陣亡了741人,算是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不過這並不是說土耳其軍隊戰鬥力就真的很差,要知道這是第二次戰役,就算美軍都被志願軍狂揍,更何況土耳其這種拿去頂崗的部隊。

不少跟土耳其軍隊交過手的志願軍都說,土耳其是僅次於美軍的強敵,他們的執行力很強,也有悍不畏死的風格。

雖然二次戰役傷亡很大,但是他們很快又輪換了生力軍過來,土耳其一直是打完了整場戰爭,累積投入了1。5萬人,在後面的戰爭中還是給志願軍造成過不小麻煩的。

比如接近尾聲的金城戰役中,土耳其旅接連進攻志願軍陣地23次,雖然沒成功,但是也給志願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屢敗還敢屢戰,血性可見一斑。

不過土耳其在朝鮮戰爭中最有趣的是俘獲了一面“志願軍”旗幟,存放在伊斯坦布林的博物館裡,至於來歷有三種說法:

戰爭結束後,土耳其人感覺死了這麼多人啥都沒得到,回去不太好交差,於是找到老蔣自費採購了一面旗幟,拿回去宣傳;

還有就是被土耳其給揍了的那群南朝鮮士兵中有老蔣派過去的顧問,所以俘虜的同時順便繳獲了;

當然這只是流傳的說法,作為當事人的土耳其並沒有承認過,我也沒辦法去問,就當作一次誤解,讓旗幟好好躺在博物館吧。

上一篇:朱元璋殺人無數仍治不了貪汙,雍正僅用一招,嚇破天下貪官的膽
下一篇:大勢所趨還是小人奪權,王莽改制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