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饑荒災民沒有飯吃,為啥不下河捕魚吃呢?災民:我寧願餓死

何不食肉糜?

據《晉書》記載: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天下發生了饑荒,百姓沒有飯吃都餓死了,晉惠帝司馬衷說:“百姓沒有糧食吃,為啥不吃肉呢?”

動物也是需要吃糧食才能活的,人都沒有糧食吃了,動物會有嗎?

透過“何不食肉糜”這五個字就能看出晉惠司馬衷的昏庸無能,晉朝交到他的手中,難怪晉朝會滅亡。

古代生產力比較低,糧食產量也很少,並且古代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手中沒有自己的土地,都是給地主種地的。

百姓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繳納一些賦稅,再給地主一些糧食,最後落到百姓手中的糧食是非常的少。

如果是風調雨順的一年,百姓也能度日,可是萬一遇到災年,百姓就沒有糧食吃了。所以,古代一旦爆發災荒,就會有很多的百姓沒有飯吃,成為災民。

古人常說“天災之後,必有人禍”,其實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個客觀規律。

天災之後,百姓沒有飯吃,再加上朝廷的橫徵暴斂,自認就會引起民憤。百姓被逼的沒有辦法,只能起義了,這就是所謂的人禍。

深究兩者之間的聯絡,是一種因果關係。

古代發生饑荒之後,災民沒有飯吃,那麼他們為什麼不下河捕魚吃呢?

古人的職業有限,從事工作人數最多的兩種職業就是農民和漁民。

人們根據從事成產活動時所利用的生產資料不一樣,因此劃分出不同的工作。農民顧名思義就是種地的百姓,漁民顧名思義就是打魚捕魚的百姓。

古人講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土地的百信自然是種地,臨近海邊的百姓自然是捕魚,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捕魚是一種技術活,不是誰都能捕到魚的,隔行如隔山。

農民種地可以,但是捕魚就不行了,漁民捕魚可以,但是種地就不行了。

災民通常都是農民,他們不會捕魚,再者說捕魚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稍有不慎掉進水裡淹死了。因此,沒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捕魚,他們更願意去啃樹皮,這樣還能存活。

還有一種客觀事實就是,災情分為旱災和水災,旱災都沒有水了,魚兒也都旱死了;水災的水太大了,下河捕魚會被沖走的,生命太危險了。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贊、分享,謝謝!感謝您的支援!

參考文獻:《晉書》、《中國簡史》、《通俗文化》等

上一篇:和珅的政治死敵,不是紀曉嵐和劉墉,而是狀元王傑
下一篇:她21歲刑場救愛人,34歲夫婦共赴黃泉,死後還被暴屍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