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死後為什麼還停屍三天?並非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儒家思想,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佔據著古代中國的主流地位,其中雖有不少糟粕之處,比如對於女性的歧視和過度的強調等級觀念,但該思想作為歷代統治者所宣揚的官方思想,對於整個封建時代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是利大於弊的。儒學非常重視一點,至今仍被主流思想所認同,那便是“孝道”。漢朝初年,高祖劉邦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中原,建立了一窮二白的新興封建國家,他本人雖是地痞流氓出生,但對於自己的家人父母是十分尊重的,因此在位期間多次強調孝道的重要性。

西漢初年雖然實行以黃老思想為主導的“休養生息”政策,以“有為”為基礎的儒學思想未被官方認可,但孝道的推行卻給儒學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到漢武帝一朝,經過文帝和景帝節衣縮食的大治之後,西漢逐漸強盛了起來。武帝時期國家的強盛首先主要表現在軍事和經濟方面。軍事上解除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出兵攻打對方,以解除漢朝多年的邊患問題,武帝任用霍去病等人,給予了匈奴人迎頭痛擊;經濟上國家實行強有力的管控,將天下暴利行業全部收歸國有,進一步強化中央對於地方經濟的控制。

軍事和經濟的強大,自然需要建立新的強大的文化體系來輔助,這樣才能使整個國家在一個良好的軌道上發展下去。漢武帝舉賢良對策,挖掘出了儒學大師董仲舒,以其新儒學作為國家新的統治思想,從而達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儒學登上了歷史舞臺,孝道進一步深化到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道德對人的約束程度越來越高,以至於每家每戶在死人之後,都會舉家族之力操辦喪事,以示對死者的尊敬。

在武帝以後,“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被刻在了民眾的頭腦之中。他們認為,天下萬物的存在皆與“氣”有關,“氣”無處不在,人身雖死,但他身上的“氣”依舊存在,死者在被埋入地下之後,縱使屍體腐爛,依舊會存於世間庇佑子孫,因此人們大規模的操辦喪事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冀已故的親人保佑自己。

死後停屍三天就是“事死如事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表現,人們相信死者在死亡後的第三天,身上的氣會回到屍體上來,來見依舊存活於世的親人最後一面。當然,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帶有一定的迷信性質。那麼,當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停屍三天的做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人死後為什麼還得停屍三天?並非迷信,其中有著科學依據。

首先,古代醫療水平低下,與現代高度發達且系統化的醫學體系簡直是天差地別,真正能給人治病的神醫不多,半吊子的庸醫到是不少。因此,確定一個人是否真正的死亡,是需要時間來確認的,停屍三天就是為了準確的判斷所謂的死者究竟是不是真的死亡,以避免因其它因素導致了假死,生者不知情卻不慎將“死者”埋入地下的情況出現。其次,在古代會有一種叫做“屍厥”病症。表現上看去人是死亡了,但其實只是陷入了一種特殊的昏迷狀態,戰國時期虢國太子就曾得過此病,國家已經開始準備喪事,幸虧碰到了神醫扁鵲,將其救活了過來,堪稱“起死回生”。

最後,就是古代人情關係的原因。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複雜關係網築成的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甚至大於法禮。這與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需要“抱團取暖”以求生存有著密切關係,對於一個貧窮熱家庭來說,某位家庭成員的死亡是很難讓人接受的損失,他們以一己之力很難將喪事操辦完成,特別是出現家庭中的“頂樑柱”突然離世的情況出現,家中婦幼更加沒有能力來操辦喪事,這個時候就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忙,停屍三天就給了親友過來幫助操辦喪事的時間。

任何一個習慣的形成背後都有著國家和社會的原因,特別是文化思潮的引領,古人停屍三天很難被現代人所理解,畢竟停屍會導致細菌的滋生,屍體會腐爛甚至發臭,但當我們從文化的角度對該現象進行解讀時,就會發現其背後的奧秘。

參考資料:《從心理學角度試析“事死如生”在中國帝王陵中的體現》

上一篇:根據民間故事改編《老當》,打死三隻老虎的獵人
下一篇:原來貝爺告誡過觀眾:蝙蝠危險,糞便孢子會導致肺部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