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恭親王奕訢:晚清最富傳奇色彩的王爺

愛新覺羅 奕訢(1833年—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一,道光皇帝第六子。

清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奕訢生於北京,比四哥咸豐帝奕詝小一歲。從小天資聰穎,深得道光帝的喜愛,道光帝請了狀元翁心存做奕訢的老師,讓他接受嚴格而又特殊的皇家教育,但是在爭儲的事情上,奕訢敗給了他的四哥奕詝。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重,當著眾臣的面開啟秘密立儲的錦匣,匣裡有兩道聖諭,一道上寫: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另一道寫: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從這兩道諭旨可以看出道光皇帝在立儲問題上的糾結、無奈和對奕訢的愧疚之情。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貪生怕死的咸豐帝準備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急召奕訢前來和洋人談判,替他收拾殘局,奕訢堅決不同意咸豐帝離開京城。咸豐帝開始大打感情牌:“朕何嘗不想好好治理皇阿瑪留下的江山,可朕才能不及,心裡發慌啊!”不等奕訢開口,又說:“當年皇阿瑪傳位於朕的時候,同時封你為恭親王,你可知皇阿瑪的心意嗎?奕訢答道:“皇阿瑪的意思是讓我們謹記兄友弟恭。”咸豐帝點了點頭:“現在,朝廷內外,文武百官,朕是無人可託,也只有六弟你可以幫朕了。”奕訢聽罷只得遵旨。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由其子、年僅六歲的載淳繼位,咸豐帝在臨終前,鑑於載淳年幼,安排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但是出於對奕訢的猜忌,沒有讓其輔政,這進一步加深了奕訢和八位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奕訢和兩宮皇太后聯合發動的“辛酉政變”,八位輔政大臣有的被處死,有的被流放。奕訢因功被兩宮皇太后加封議政王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統攬清廷的內政外交,一時之間,權傾朝野。

可正所謂物極必反,隨著奕訢職位的不斷攀升和聲望越來越高,朝中流傳眾臣眼裡只有恭親王而沒有太后和皇上,漸漸地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極度不滿。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翰林院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攬權納賄,徇私枉法,僅僅兩天後,慈禧太后就以奕訢目無君上的罪名下旨免去其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深刻詮釋了什麼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此後,奕訢在朝廷上是幾起幾落,無所作為,基本上是毫無建樹。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恭親王奕訢病逝於京城恭王府,終年66歲,諡“忠”,加恩進賢良祠,並配享皇家太廟,由其孫溥偉承襲恭親王。

上一篇:“討債命案”始末:僅憑口頭協議合作數年,因欠款翻臉兄弟變仇人
下一篇:三國中特好聽的5個名字,尤其最後一個,讓無數少女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