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袁隆平院士逝世,他發明的雜交水稻使得中國人,人人能夠吃飽飯。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袁隆平。甚至可以說在全世界,袁老也是聲名遠播,享有盛譽。

今年3月份,袁隆平院士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試驗基地工作,因上衛生間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隨後身體便一直不太好。

4月份轉到長沙湘雅醫院進行治療。近幾年,袁隆平院士每年11月12月時都會來海南,然後待到三四月份,跟科研人員住在一起。為了觀察水稻生長情況,他還每天都下地。

袁老生前最關心的專案包括“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今年4月還聽取海南基地彙報並回復說“肯定能突破”

1982年,袁隆平在國際水稻研討會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能夠獲此殊榮,源於袁隆平院士第一個在中國選育出高產強優雜交水稻組合——南遊2號,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在雜交水稻選育方法誕生之前,世界上的水稻都是是普通純種的水稻。

純種水稻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可以保留種子,下一年繼續播種。只要沒有退化,可以長期留種。但是產量比較低。

雜交水稻不能留種,種子只能用一季,需要專門培育。但是產量遠比純種水稻高。

據現有資料推算,純種水稻在先秦時期畝產約50公斤。唐朝時期約130公斤。明清時期畝產約300公斤。這是隨著種植技術不斷改良提高才達到的。

第一代雜交水稻畝產約600公斤。經過不斷研究,第二代雜交水稻達到畝產約900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達到畝產約1200公斤。目前在研究的第四代雜交水稻,目標是畝產約1500公斤。

在上世紀6-70年代,我國人口開始飛速增長。糧食問題日益嚴重。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不能全年食用稻米,需要以紅薯,土豆,設定菜葉,穀糠充當主食。

正好在這期間,袁隆平院士選育成功雜交水稻,在他的理論支援下全國各地水稻研究所也紛紛成功選育出優良雜交水稻品種,推動雜交水稻選育技術不斷進步,產量不斷提高。

這樣雖然我國人口從建國時的約4億,增長到如今14億多。我們的糧食供應卻越來越充足。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基本上食用稻米的地區全年都可以以稻米為主食,再也不需要以其他難吃的雜糧作為補充了。

並且因為稻穀的充足,釀酒也不受影響,要知道在糧食供應短缺的年代是需要按計劃釀酒的,短缺的年代份,甚至是不準釀酒的。

可以這樣說,沒有雜交水稻,靠傳統純種水稻,我國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口。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感恩袁隆平院士的緣故。

要知道,自古以來,讓人人都吃飽飯是天底下最大的一件事。在今天中國有史以來人口最多的時期,能夠保證全國人民都吃飽飯,袁隆平院士當記首功。

上一篇:漲知識了,中國傳統文化常識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北京姑娘整理養父遺物,意外翻出一封血書:原來親生父母是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