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古代以白銀作為貨幣的“銀本位”經濟,對歷代有什麼影響?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文明誕生之初,古代先民就懂得了基本的物物交換,這也是最初的一種“貨幣”交換機制。

比如我用我家的糖換你家的肉,現在看來可能不對等,可在古代根據需求關係,它也可以處於一種等價交換。

當交換在更大的範圍發生時,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的雙向匹配也會大大降低,如果市場足夠大,就會出現物價,這時候物物交換已經滿足不了需求,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平衡物品的等價物——貨幣。

貨幣簡單來講就是所有者之間交換的一紙契約,最早的一種貨幣是天然海貝,商周時期,天然海貝都還在流通。

《漢書·書食貨志》對先秦流通的貨幣進行了價值換算:大貝四寸八分以上,直錢二百一十文,二貝為朋;牡貝三寸六分以上,直錢五十文……

天然海貝作為貨幣也有很大的缺陷,難以儲存,十分容易磨損,它被金屬貨幣取代也是遲早的事,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銅幣為主、此時也出現了黃金。

《戰國策·齊策四》寫道: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

《管子》一書描述的就更加詳細一點,並明確的規定: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經開始流通了,從出土的實物證據來看,黃金主要以金餅、金版為主,每一版的重量大概為“一愛”也就是漢代的一斤,摺合為24兩。

黃金屬於硬通貨,不管經濟如何,黃金都有自己的價值,不過黃金的流通範圍不大,只限於上流階層,普通民眾還是以其餘貨幣為主。

漢高祖建立漢代之後,採取黃老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經濟繁榮,開創了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雖然經濟的發展,貨幣交易量大大增加,銅錢難以滿足這種需求,而黃金流通範圍不大,難以大面積的推行,白銀登上了歷史舞臺。

白銀一般打造成一個銀錠,以兩作為單位,“銀本位”經濟大大拓展了商業、農業的發展,加之銀本身質地較軟,透過牙齒咬上一口,就能斷定真假,漢代不算是大量流通白銀,不過“銀本位”經濟已經出現了。

很多人覺得唐代“銀本位”經濟昌盛,其實也不是,唐代還是銅質貨幣為主,開元通寶是人們聽過最多的一種唐代貨幣。

“銀本位”經濟開始大面積的流通還是兩宋時期,宋朝是封建王朝中最繁榮的王朝,白銀的流通大大促進了商業發展,商業繁榮又帶動了文化、科技的一同發展。

宋朝出現了新儒學——程朱理學,文學上面最為典型的則是宋詞,宋朝詞人達到了一千三百多家,創作的詞有據可查的就高達兩萬零四百多首。

在銀本位經濟的推動下,出現了很多的娛樂場所,打破了坊市分割槽制度,店鋪可以任意開設,出現了夜市和曉市,臨安府(杭州)最為繁榮,人口達到了125萬,當時人稱“東南第一州”,隨著花銷居多,銀錠也被割成了一塊又一塊,這些碎銀的出現,意味著經濟再次趨向高峰。

更便利的紙質貨幣“交子”在宋朝出現了,但紙幣當時沒有成立完成了經濟制度,推行起來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因此元朝、明朝還是以“銀本位”經濟為主。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銀本位”經濟只屬於稱量貨幣制度,就是以金屬的重量計值,還沒有跨入貨幣制度階段。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使臣抵達廣州跟明朝進行交易,大量的海外白銀流入,“銀本位”經濟的貨幣制度初見雛形,真正確立卻是宣統二年(1910年)採用“元”作為貨幣單位,清末年代的銀幣這才屬於貨幣制度,後來的袁大頭也是一樣。1935年幣制改革,徹底廢除了銀本位。

自從漢代開始流通銀錠,歷經千年,中國已成為真正的用銀大國。

上一篇:詼諧搞笑:三寸之舌堪比諸葛孔明
下一篇:劉備把皇位傳阿斗,其實是預謀已久的陰謀,魏延諸葛亮都被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