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韓信不懂和領導相處:職場情商低,惹得劉邦猜忌其忠誠度

薛寶琴懷古詩之四《淮陰懷古》裡的人物韓信,我們已經討論了兩個篇幅了。

不得不說,《紅樓夢》當中的這首懷古詩裡,用精煉的語言大致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要經歷,其中既有他的低谷時期,也有他的“高光時刻”,同時還記述了韓信知恩圖報的性格。

而在上一篇文章裡: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我主要寫了韓信所受的屈辱基本散盡,他人生的聚光燈時刻就要來臨了。

1 壯士戰無不勝

在劉邦兵敗彭城以後,“還定三秦”時被收服的諸侯王開始動起了別的心思,想要背叛漢王而跟楚國聯手再戰。

魏王豹假裝回家探望生病的母親,在回到封地以後,他就立刻封鎖了河關,切斷了漢軍的退路,準備聯合楚國一起攻打漢軍。

劉邦派人勸說不成,就任命韓信為左丞相,再次率兵攻打魏國。魏王豹認為韓信一定會率兵攻打河關,於是在這裡設立了重兵。韓信也很“配合”,表面上故意在河邊陳列船隻,假裝要過河。而暗地裡,韓信的伏兵悄悄地乘坐著木桶和木盆渡河,突襲了魏國的都城安邑。

奇兵突現,魏王豹大驚,趕忙領兵應戰,在一片手忙腳亂之中,韓信大獲全勝,平定了魏國。

隨後,韓信又提出了對楚國全面實施戰略包圍,“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並立刻給韓信增加兵馬,以便開闢北方戰場。這次北上,韓信活捉了代國丞相夏說,攻破了代國,還用俘獲來的精兵強將給在滎陽對抗楚軍的劉邦做了兵力補充,一舉兩得。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一定都有了一個印象:韓信善用奇兵。

沒錯,他總是能夠出其不意。

而跟趙國之間的戰爭,更加令人出乎意料。

論起趙國的兵力來,絕不能小看。在韓信和張耳率領幾萬人馬從太行山行進準備進攻時,趙王特意分派了二十萬大軍在前方等候迎戰。韓信和張耳的必經之路井陘口可以說是一道“天險”——車馬在這裡不能夠並排行駛,只能排隊挨個透過;騎兵也不能夠大量從這裡穿行。趙國的廣武君李左車就提出:漢軍在透過這一段路時,行軍要拖延數百里地,糧草肯定會被落在後面。如果趙軍從小路先斬斷漢軍的輜重和糧草切斷後路,前方又佈置了精兵強將,那麼漢軍被夾在中間一定會被打敗。

很可惜,李左車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韓信得到線報坐實了這個訊息以後,很高興。既然對方不用“奇兵”,那就該韓信出手了。

他先指派兩千輕騎兵每人攜帶一面紅旗走小路,在半山坡隱蔽等待命令。隨後派遣了一萬兵馬作為先頭部隊在河邊擺開了要打仗的陣勢。趙國軍隊一看,這不是送到手的鴨子嗎?漢軍此刻正是自斷後路的節奏啊!果然,一戰打完,韓信和張耳丟旗棄鼓,“狼狽而逃”,退到了河邊駐紮好的軍營裡。

趙軍打了“勝仗”哪有不乘勝追擊的道理?於是傾巢而出,緊緊追趕。

就在這時,埋伏在半山坡的漢軍騎兵悄悄出動,衝進了空無一人的趙軍營地,拔掉了趙軍的軍旗,換成了兩千面紅色的漢軍旗。而衝在前方的趙軍到了水上才發現,漢軍早已佈置好水軍在此迎戰,趙軍在這裡可佔不到什麼便宜。就在趙軍撤退準備回營地時,遠遠看看自己的老窩早被人佔了,飄滿了漢軍的旗幟。這下,趙軍的心理防線崩潰了,陣勢頃刻間大亂,兵馬四散而逃。韓信命令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國軍隊,還活捉了趙王歇。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背水一戰”。

善用計策和兵力的韓信,再次大獲全勝。後來的成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都跟韓信有關係。

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不費一兵一卒勸降了燕國,率領著沒有調配到滎陽的趙兵的兵馬討伐齊國。齊國聯合楚國項羽的軍隊也號稱有二十萬眾,而韓信先命人做好大量沙袋阻隔濰河上流,隨後帶著一半兵力在水上與敵方大戰,假裝敗退。

西楚將領龍且以為韓信“膽小怯懦”,不敢再戰,於是立刻率軍渡江追擊。而此時的韓信不慌不忙,命人將堵塞濰河的沙袋全部挪開,湍急的河水立刻奔湧而下,龍且的大部分兵力就這樣被困在河裡一時動彈不得。韓信在這一戰裡,殺了西楚的龍且,俘虜了前來參戰的楚兵,平定了齊地。

韓信當年的“胯下之辱”,如果並不是他有意留下一個“怯懦”的名聲,來為自己的將來打掩護,那麼就是“拼力忍得一時之難堪”,在有了用武之地以後全面施展才智。

小不忍,則亂大謀。我是在韓信的一生當中,看懂了這個成語。

2 壯士垓下決戰

如我們前文所說,壯士韓信一生中的高光時刻,真的到來了。

在接連收服了一連串的諸侯國以後,韓信向劉邦上了一道書。他擔心齊國會反覆無常,再次跟相鄰的楚國聯手攪亂局勢,於是請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進而穩定大局。

說白了,韓信就是要一個“假齊王”的名頭。劉邦心裡很不滿,認為韓信不來滎陽解救自己於水火之中,反而惦記著想要當王。這時,張良和陳平提醒道:漢軍在滎陽的處境不利,這時候不能惹毛了韓信,不如就立他為王,否則萬一他擁兵自立就麻煩了。

劉邦這才想明白,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並且即刻徵調韓信的兵馬去攻打楚軍。

不過,西楚將領龍且的戰死,讓項羽慌了。他趕緊派人去遊說韓信,說如果韓信同意背叛漢王劉邦的話,楚國願意跟韓信聯合,讓韓信在齊地稱王。

韓信不為所動,發誓說自己至死不會叛漢,拒絕了項羽的提議。後來,齊人蒯通前來勸說韓信,提醒他雖然只是劉邦的手下,可是一路以來百戰百勝,足以功高震主了。自古以來,這樣的臣子都不會善終。韓信心裡動了一動,可是最終不忍心就這樣背叛劉邦;同時他也認為自己畢竟功勳卓越,劉邦不至於要立刻拿自己開刀,於是就沒有聽從蒯通的計策。

這一次猶豫,也許就為韓信後來的命運埋下了隱患。

公元前202年,楚軍陷入了飢餓與疲勞交困的處境當中。劉邦抓住機會,約韓信與彭越從河南東北部地區南下,跟自己一起合圍楚軍。誰知道韓信和彭越沒有如期而至,劉邦吃了個啞巴虧,大敗而歸。

張良獻計,請劉邦將淮陽以東的部分地區分封給齊王韓信,再封彭越為梁王,獲得淮陽以北的部分地區作為封地。此後,韓信和彭越率兵輔助劉邦的軍隊合圍楚軍,項羽被迫無奈,只能向垓下退兵。

這一年的年底,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率領的各路漢軍約有三十萬眾,在垓下與楚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劉邦任命韓信為漢軍統領,其他幾路兵馬從旁輔助,終於大敗楚軍。

楚軍退入壁壘後仍然堅守,兵疲糧盡。四面楚歌讓楚營內軍心渙散,士兵們紛紛思鄉厭戰,韓信趁勢攻擊,全殲了十萬楚國軍隊。

西楚霸王項羽逃到烏江時,唱完了這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隨後他浴血突圍,最後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將士,強大的楚兵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項羽自覺再無顏面面對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裡是這樣描寫的: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西楚霸王留給我們的,還有一段他和虞姬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也自刎殉情。這悲愴的瞬間,早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同時也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霸王別姬”自此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一部燦爛傳奇。

那麼,壯士韓信呢?

在大破楚軍之後,劉邦收了韓信手裡的兵權,接管了韓信麾下的大軍,並改封他為楚王。

就從這時候起,不祥的氣氛逐漸籠罩了韓信。

3 壯士身死

韓信到了楚國以後,惦記著當年“一飯之恩”的漂母,賞賜了她千金作為回報。

後來,他又找到了侮辱自己的屠戶,封他做了中尉,並當眾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可是不久以後,就有人密告韓信謀反。聽到這個訊息,劉邦坐不住了。他本來就非常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聽到風吹草動,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他假稱自己要外出巡視、會見諸侯,而韓信自然也在會見的名單當中。結果,等韓信一出現,就被捆綁起來了。這時的韓信感嘆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抓到韓信回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謀反罪”,改封他為淮陰侯。而韓信也知道了劉邦的手段不一般,從此就經常裝病,不參加朝見,也不再跟隨劉邦出行。但在劉邦問韓信,以自己和韓信的才能分別能統領多少兵馬時,韓信說劉邦只能統領十萬人,而自己則是多多益善。劉邦不解,問:你能領那麼多兵,為什麼還被我挾制住了?韓信說:那是因為陛下您雖不善於統領士卒,但非常善於領導將領的緣故。

此時鬱鬱寡歡的韓信,還存留著一線希望。

這個希望,在鉅鹿郡守陳豨的身上。陳豨領命要去鉅鹿上任,臨行前來向淮陰侯辭行。韓信對陳豨說,鉅鹿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如果將來陳豨藉機在該地起兵,韓信在京城給他做內應的話,不愁得不到天下。

陳豨一向十分信賴韓信的雄才大略,對韓信這番臨別寄語深信不疑果然在幾年後起兵反叛。而在京城裡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的韓信,卻被蕭何用計騙來,假稱陳豨已經被俘,讓韓信趕緊前去為劉邦慶功。韓信就這樣被騙到了長樂宮,在鍾室內被殺掉了。隨後,呂后還下令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就是令人唏噓的歷史。

當年蕭何月下追回來的韓信,最終還是沒能逃脫這個伯樂最後致命的一擊。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懷古絕句·淮陰懷古》

大家應該還記得,《紅樓夢》薛寶琴所作的《淮陰懷古》裡有一句“三齊位定蓋棺時”。當年,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含義是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與此同時,劉邦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看似無上的榮耀與功名,卻是在分封齊王之日,就決定了壯士韓信最後的結局。“邀功請賞”的韓信在此時被劉邦忌憚,而齊人蒯通也沒能說服劉邦擁兵自重“鼎足而居”。韓信在死前,留下過一句話:“吾悔不聽蒯通之計。”

只是,為時已晚。相傳,韓信最後是被麻袋困住,呂后下令讓人削尖了許多竹竿,讓眾多宮女前來亂槍將韓信扎死了。

壯士韓信一生沒能活到不惑之年,就匆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用了三個篇幅,一萬多字,簡述了韓信的一生。而在結束時,卻忽然覺得這文字的蒼白,沒有辦法表達出這段歷史所透射的悲涼。

也正如品讀《紅樓夢》,心裡感慨萬千,卻總也寫不出比“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更加貼切的文字了。但是,作為後世之中的一員,我依然深深慶幸——歷史和文化,留給我們這麼多燦爛的瑰寶。

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

上一篇:中國第一懶人楊鎖:從小到大不幹活,父母去世後在23歲餓死家中
下一篇:情況危急,銅川民警上演“生死時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