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80後”紮根大山做科研十載:“看到了大自然的回饋”

南都訊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根據意見,到2025年,廣東要完成南嶺國家公園主要建設任務。南嶺有望成為廣東首個國家公園。

就在南嶺的崇山峻嶺之中,行走著這樣一群“80後”,他們做樣方調查、監測動植物,十年如一日。旁人看來的寂寞、單調,在他們眼裡卻是珍貴。他們說,在這裡,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回饋,看到很多都市人看不到的東西。而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和個人喜好的契合,實屬難得。

行走在山間的“80後”們。

野外樣方監測帶著砍柴刀開路

在南嶺山道的某一段,隨處可見路邊的樹上都綁著一個小鐵牌,寫著編號,還附有一個二維碼。

這個小鐵牌,是南嶺樹木的“身份證”。

“特定區域內的所有植物都要綁上小鐵牌,前一段時間,在劃定的20公里之內,大概綁了13萬棵樹,”廣東省乳陽林場林業高階工程師張家棟說,接下來,還會請植物專家來一一辨別,把資訊錄入二維碼。“我們想要認識這片樣本里有多少類植物,透過每隔一定的時間去量一下它們的樹高,看看他們的生長速度。還包括它的土壤,成分有什麼變化。”

行走山林,監測動植物樣方,是張家棟的日常生活之一。2007年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後,他就來到南嶺工作,從此與這片大山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打交道。

初入茫茫大山,張家棟坦言一開始有點不習慣:整日面對山林,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常遇危險。

“我們進山,除了帶上監測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帶著防蟲的一些藥品。深山老林裡面,很容易遇到蛇蟲鼠蟻。”如今,手機也成了必備之物。只要有訊號的地方,可以看地圖,也有指南針的作用。

“還有砍柴刀,也是必備之物。我們去山裡,並不都走大路,有地方面沒有路,我們就要用柴刀砍出一條路來,”張家棟笑稱,在山林中做調查和監測,既是腦力勞動,也是對體力的考驗。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些同事去往深山做樣方調查,結果迷了路。“就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轉來轉去,每次都又轉回原點。”幸虧有一個人的手機還有訊號,打了求救電話,大家都去尋找,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尋回這幾個同事。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秤架管理處林業工程師劉宗君和張家棟一樣也畢業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有一次,劉宗君獨自一人在野外做監測。當他雙手緊緊抓住一塊岩石,雙腳使勁往上登,想要攀上一塊岩石的時候,無意中低了一下頭,結果被嚇出一身冷汗:一隻竹葉青正從他胸前的岩石上穿過。

“我當時就像被一股電給電到了,然後立馬鬆開雙手,往旁邊跳開了。真是相當驚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宗君至今心有餘悸。

除了是毒蛇,監測人員還會遇見猴子、野豬等野生動物。

還有一次,劉宗君在監測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隻難得一見的鳥。當時,他面前有一條小河,河裡的水非常淺,石頭已露出水面。於是他踏著石頭,追拍到了河中央。

當他舉起相機正要拍攝時,卻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原本露在水面外的大石頭全都不見了!

原來,是河水漲起來淹沒了石頭。他留意到,這時的水面,正在慢慢上漲,而且上漲的速度越來越快,瞬間就快到膝蓋了。

洪水來了!劉宗君馬上反應過來。他想往回撤,卻發現已經離岸邊太遠,再看一眼對面,卻是高高的山崖。劉宗君只好向山崖衝過去。“當時已經來不及想太多了,只是看著有可以攀援的地方就往上爬。”

當他爬到稍高一點的位置再向下看時,水流的速度已越來越快,水面已經淹到了岸邊——洪水已經殺到了。

左起:張家棟、劉宗君、劉志發、謝勇、楊昌騰、伍國儀。

6年持續在20條樣線監測鳥類

在山林中穿梭了10多年,時時遇到危險,張家棟和劉宗君卻沒有厭倦,反而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

2015年,他們加入了一個科研團隊,開始了長期、系統的鳥類監測。

當年,為了提高保護區自主開展科研監測工作的能力,南嶺保護區管理局集中各個管理處的技術骨幹,成立了保護區科研團隊,決定選擇鳥類和蝴蝶作為物件進行長期的監測。

“透過監測,瞭解年與年之間鳥類種類、數量的變化。還有會不會因氣候環境的變化或人為干擾而改變。”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科長、林業高階工程師楊昌騰是這一專案最初負責人之一。

“比如,原來有一條路是泥沙路,後來硬底化了,我們就去監測附近的鳥類,發現數據前後對比會有一些變化。”楊昌騰說,透過這種分析,可以瞭解到人類對動物的棲息環境是有干擾的,“我們要研究怎樣去減少這種干擾,實現這種和諧共存的方式。”

而成立這個團隊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南嶺的年輕科研人員,互相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共同進步。

2004年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的楊昌騰是團隊中的“老大哥”。當年,抱著想“到基層鍛鍊一下”的心態,他來到了南嶺保護區,決定把自然保護事業作為自己的職業。

團隊如今的牽頭人,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副科長、林業工程師劉志發則是2010年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生畢業後來到南嶺。2012年,機緣巧合,原本學植物生態的山西漢子劉志發開始觀鳥,一發不可收拾。

2015年這個團隊成立後,劉志發就一直帶領團隊監測南嶺的鳥類。如今的他能聞聲辨鳥,是南嶺的“鳥類專家”。

據劉志發介紹,鳥類監測每個季度開展一次,分別在1、4、7、10四個月進行,劉志發和團隊成員要完成近20條固定樣線的監測,每次至少3個星期。夏天早上六點就得起來,在山中忙碌整日。

在監測團隊中,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的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東山管理處林業工程師伍國儀專門從事蝴蝶監測。整個南嶺中,哪裡有蝴蝶,有哪些種類,什麼時間出現,伍國儀瞭若指掌。

“比如這裡就不太適合做蝴蝶的監測,”在山中接受採訪時,伍國儀指著一處樹木繁茂的地方告訴南都記者,蝴蝶一般生活在比較開闊之處。“開花季節,或者有些地方有動物屍體或者鳥獸的糞便,也會吸引更多的蝴蝶。”

蝴蝶的監測期一般在4-9月,每月一次,目前伍國儀和同事們已經探索出了19條樣線,每條2公里左右。

迄今為止,伍國儀已經監測到267種蝴蝶。據他初步估計,目前已監測到的蝴蝶可能佔南嶺蝴蝶總數的50%左右。

伍國儀和蝴蝶的結緣始於讀書時代。當時,他所在的實驗室正好是研究蝴蝶的。從那時起,他便對蝴蝶產生了興趣。

“我也喜歡拍照,有時有一些愛好者會來和我交流,他們也很專業很厲害,我們會交流怎麼樣拍得更好。”有了這些交流,伍國儀並不覺得在山中工作會寂寞,“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我覺得這種氛圍特別好。”

隊員們在監測鳥類。

“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回饋”

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願意在大山中待上幾天或者幾周,享受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景色。但是如果十幾年待在大山中工作,卻並非易事。

“真的是要對大自然和工作有一份熱愛,還要有一點情懷,不然很難堅守。”張家棟分析,自己可以長久地紮根南嶺,一是對這裡生態、環境的喜歡,二是對這份工作的執愛。

“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特別喜歡大山中寧靜的環境。” 張家棟說,山林寂靜、鳥語花香,都是大城市的年輕人感受不到的珍貴。“大自然在無形中回饋人類,我們在這裡能感受到這種回饋,看到很多都市人看不到的東西。”

“在這裡待久了,再回城市,都會覺得有點浮躁,”劉宗君也說,自己是一個喜歡接近大自然的人,所以這裡的環境比城市要更適合他。“有時候在山上,霧氣朦朦,感覺像仙境一樣。整個身心特別舒暢。”

“當初來的時候,確實有一點動搖,”張家棟回憶,報到之後就來到單位給他分配的宿舍。結果發現還是一排蓋著石棉瓦的平房。“一到下雨,屋頂到處漏水,只得用幾個盆子接著。”

在這個宿舍裡,張家棟住了七年。不過後來,無論是住宿條件,還是收入待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在與南嶺相處的日夜中,也慢慢地發現了工作很有意義,漸漸地愛上了這裡。

和同事們一起在山中工作,張家棟說不覺得寂寞。而且,最初對於大山的陌生和害怕,也漸漸變成了習慣。“時間久了就會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無論是蛇還是野豬,只要人不去招惹這些動物,他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我覺得有些動物還挺可愛的。”

劉宗君說,他來到南嶺純屬偶然,當年的專業是被調劑的。“後來我到這裡來工作,發現我真的愛上了這個專業。”

“對我來說,這首先是一份工作。然後,這份工作和我的個人喜好又很契合,而且工作的環境又是我非常喜歡的,這是非常難得的。我想這就是我一直能堅持下來的原因,我覺得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個人情懷在裡面,”劉志發說,在大山裡,滿眼都是綠色,有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城市當然有城市的便利,但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現在的狀態我總體是很滿意的。”

採寫:南都記者 吳璇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影片:南都記者 陳沖

上一篇:人間慘案!花季少女慘遭婆婆連砍數十刀殺害,頭部被斬首
下一篇:隋亡的種子是隋文帝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