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態度”決定命運?漢末群雄面對皇位時的眾生圖

東漢末年,劉漢皇權隨時土崩瓦解,各方諸侯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面對唾手可得的皇位會如何抉擇?這不僅決定著他們自己、家族、一方勢力的存亡,也決定著當時中國的走向,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漢末群雄的眾生圖。

聊這個話題前,先畫一道時間線,因為人的思想會隨著時間、事件的發展不斷變化,三國的英雄也是如此,他們在“漢末”時是個什麼想法呢?先看“漢末”的時間線,漢末天下大亂是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時起算,截止至220年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帝位時截止,也就是184年-220年的37年間。

我把這一時間段諸侯雄面對皇位的態度分為四種:

一、心裡沒數,想換皇帝

典型代表董卓。當時的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兩人密謀誅殺把持東漢權力的宦官集團,何進的妹妹,也就是漢靈帝的皇后何太后因為宦官曾救他,不答應此事。何進便聽了袁紹的庸計,徵召董卓帶兵進京脅迫何太后殺宦官。

董卓進京後深知自己在朝廷站立不穩,一方面安排身邊士兵深夜潛出洛陽,天亮後再旌旗招展開進洛陽,讓朝臣以為涼州兵主力已進洛陽;另一方面就是想著換皇帝,用陳留王劉協換小皇帝劉辯,夢想成功後,朝臣見他連皇帝都能換,定都能臣服,以期用最快捷的方式迅速達到權力頂峰。但此舉不但沒有讓大臣們臣服,反而遭受全體朝臣的反對,更是遭到18路諸侯的討伐,最終滅亡。

手遊【率土之濱】征服賽季“群雄討董”,講的便是全國各路諸侯伐董的事件。

二、心術不正,重擁皇帝

典型代表袁紹。袁紹心想當時的皇帝年齡小又不強勢,那麼自己重新擁立一個皇帝,新皇帝必然感恩戴德,對自己言聽計從,如此確實是如意好算盤。他找的傀儡皇帝是幽州牧劉虞,劉虞乃東漢宗室,在任幽州刺史期間,於塞外鮮卑、夫餘等外族中有非常高的威望,使之不敢侵擾漢朝邊界。

袁紹找到劉虞後,劉虞說我乃漢朝朝臣,世代始終忠於大漢,我本人一直立志做一名漢朝臣子,絕無謀篡的野心,堅決不幹。袁紹反覆勸說後,劉虞說你再逼我,我就去匈奴那,即使投奔匈奴我也不謀反。

可見袁紹的做法非常不得民心,大漢數百年餘威尚在,當時的皇帝並不昏庸,只是年齡小而已,袁紹想重擁皇帝展示了他的政治短見,使得一批志士離他而去。

三、狼子野心,想做皇帝

典型代表袁術。袁術確實是傻,他也不想想,如果皇帝這麼容易當,其他人早稱帝了,哪輪得到他袁術。但人在權力面前,尤其是至高的權力時,確實容易迷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袁術獲得了一個寶貝——“傳國玉璽”,本來沒這個東西也就算啦,手裡拿著玉璽,不動歪心思確實很難。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不僅遭到全國各諸侯的一片反對,連他自己的部下都反對。他手下謀臣說,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紂王,袁公您比周文王如何?

袁術稱帝,一國豈容二君,曹操等便率兵攻打袁術,袁術逃跑後飢寒交迫而死。

四、雄心壯志,迎奉皇帝。

典型代表曹操。曹操在當時能迎奉皇帝也是有很多機遇的,董卓死後,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國都洛陽經過董卓的燒殺搶掠和一把大火後,已經是一片廢墟,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已形同乞丐,基本的衣食都不能保障。而曹操所控制的中原地區,他以“兵屯”和“民屯”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業,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這是他能夠迎奉的前提;另外也是他的謀士毛玠能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謀略;最後是曹操經過審時度勢,聽從了毛玠的建議,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地盤許縣,袁紹在得到類似的建議時是放棄了,由此也可見二人差距。

“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在招攬人才、解決矛盾、拉攏小諸侯、安撫大諸侯等方面,提供了大大的便利,為曹操後來統一北方乃至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綜合上面四類,我們可以看出,“態度”確實決定命運,漢末群雄面對皇位、皇帝時的態度,已經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能否在亂世中取得成功。漢末天下雖亂,但漢朝400年的統治,以及建立起來的威望豈能如此容易踐踏,只有首先對權力表現出一定的尊重,併合理利用它,才能有機會使用它,取代它!

上一篇:黑龍江神童14歲上北大,腳踩解放鞋吃飯舔碗,卻成哈理工最紅老師
下一篇:90年代悍匪鹿憲洲:第一個在北京搶劫銀行運鈔車,7個月連搶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