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戰火中哭泣的敘利亞文物古蹟

戰火中哭泣的敘利亞文物古蹟

作者:流浪站駐敘記者 穆罕默德[敘]

編譯:鍾邦

排版:田森棟

提到敘利亞的歷史,就是在講述一個超過八千年的文明故事。敘利亞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不僅在建築、藝術和科學上格外擅長,還見證了宗教信仰、音樂、寫作藝術和古代法律的興起。敘利亞是世界上最早有人居住的古老土地之一,承載著王國的興衰更迭與戰爭的不斷上演。

敘利亞的土地上擁有大約1萬個遺蹟,這些遺址在敘悠久的歷史中發揮著寶貴的作用:從可追溯到青銅時代的遺址,如埃勃拉古國(Ebla,存在時期大致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初,位於今敘利亞沙漠中的馬爾狄赫荒丘)和馬裡古城(Mari,位於敘利亞東北部哈利利山丘),到塞琉古時期的阿帕米亞古城(Apamea,位於位於敘利亞哈馬省西北部,是一座希臘風格的古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2300年前,是塞琉古第一任國王建立的城市),和杜拉歐羅普斯((Dura-Europos,以“東方龐貝”著稱,是位於中東敘利亞幼發拉底河畔,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之間,建於公元前三百年的帕提拉商隊中心);從早期的基督教遺址,如馬盧拉(Maaloula)和敘利亞北部的古村落,還有阿西河(Al-Assi)的古老水車、烏加里特王國的遺蹟,東部“海爾”城堡的設防城市,幼發拉底(Furat)河鎮,拉菲蓋市(al-Rafiqah),到大馬士革、阿勒頗、霍姆斯等地的伊斯蘭風格城市。

● 敘利亞的歷史遺蹟數量龐大(圖源:ARCHI MAPS:Syria)

戰前十年,敘利亞政府在全國建造了25 座文化博物館,以鼓勵旅遊業發展和保護貴重文物。敘利亞政府告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為 2011 年 3 月開始的戰爭,政府已經將24家博物館中數萬件文物撤離到安全區域儲存。

● 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圖源谷歌)

“文

化的浩劫”

考慮到敘利亞國內的情況,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敘利亞六處遺址加入到世界瀕危遺產名錄(分別是大馬士革古城;帕爾米拉遺址;布斯拉古城; 阿勒頗古城;武士堡和薩拉丁堡;敘利亞北部的古村落群)。在十年戰爭中,敘利亞諸省的各大遺蹟遭到破壞,這是真正的文化災難。超過750個遺址被不同程度地毀壞,從古村落羅馬神廟廟內牆壁的銘文到被完全摧毀的阿勒頗古城和帕爾米拉古城。

馬盧拉(Maaloula,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世界上僅有的居民仍使用阿拉姆語的地方之一)遭到武裝襲擊,包括被褻瀆、破壞、焚燒和盜竊。聖薩爾基斯、巴克斯等教堂中大量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聖像被盜,而馬爾薩巴(MarSaba)修道院、聖托馬(Saint Thomas)教堂和聖謝爾賓(Saint Sherbin)教堂中的聖像則被摧毀。

● 被破壞的馬盧拉聖·德克拉(St。 Thecla)教堂(圖源ANBA)

由於恐怖組織控制了敘利亞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他們破壞了許多可追溯到亞述的雕像和代爾祖爾(DeirEzzor)城的教堂,炸燬了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拜占庭馬賽克,系統地拆除了基督教遺址,甚至連一些伊斯蘭遺址也未能倖免。恐怖組織在代爾祖爾的遺址(Halabiya和 Zalabiyya)非法挖掘文物,將其偷走並走私到境外。在拉卡城(Raqqa),ISIS摧毀了拉希德廣場上的哈倫·拉希德(Harun Rashid,764~809年,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第五代哈里發)雕像,以部署詭雷的方式炸燬了卡爾尼(Uwaisal-Qarni )和 阿馬爾·伊本·亞西爾(Ammar bin Yasir)的聖陵。

● 代爾祖爾的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教堂遭炸燬

代表人類文明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壯觀的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則遭受了草率而隨機的挖掘、破壞和盜竊,這就是馬裡(Mari)古城的遭遇。杜拉歐羅普斯(Dura-Europos)的情況甚至更糟:在此處的掠奪式挖掘是使用重型機械完成的。更不幸的是,當地社群的努力未能阻止武裝組織對埃勃拉(Tall-Mardikh)遺址的挖掘。這些挖掘破壞了遺址的百分之八十,強盜們在遺址裡挖了深度達到3米的洞。

● 杜拉歐羅普斯(Dura-Europos)的珍貴雕塑被敲碎

阿勒頗古城的大規模損毀牽動了世界的神經。這座古城被認為是十二世紀以來阿尤布王朝城市的突出代表。由於阿勒頗市內的古城是衝突各方的邊界線,古城內擁有12公里蜿蜒小巷的市場大部分都遭到破壞。這些市場不僅僅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它們代表著這座建造於公元前兩千年的商業城市跳動的心臟。戰爭還抹去了古老的歷史符號,包括倭馬亞清真寺的宣禮塔被毀。它是最美麗的伊斯蘭宣禮塔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在此之前,清真寺和存有數千份古代手稿的歷史圖書館已經被燒燬。此外,武裝團體拆除了倭馬亞清真寺的木製講壇,並將其移至不明地點。

點選下列圖片獲知阿勒頗古蹟現狀:

(圖源:TheGuardian)

阿勒頗古城堡

● al-Zarab市場

● 古城

● 倭馬亞清真寺(阿勒頗大清真寺)

帕爾米拉的守護者

帕爾米拉古城(Palmyra)以其見證悠久歷史的羅馬柱、神廟和皇家墓園聞名,卻在2015年由於恐怖分子開展軍事活動被破壞殆盡。ISIS首先將中世紀的伊本曼城堡(IbnMann Citadel)佔為自己的軍事據點,以俯瞰整個古城。他們摧毀古蹟,就連古老的橄欖樹、椰棗樹和石榴樹等植物的種植地都未能倖免。居民的生計也隨之遭到破壞。在徹底佔領城堡後,ISIS開始了進一步行動。為了讓周圍的居民屈服於其淫威,他們在羅馬劇院處決了至少20人。他們威脅要摧毀古城遺址,在超過兩千年曆史的貝爾神廟(Templeof Bell)設定陷阱捕殺平民,導致這座結合了羅馬、希臘、波斯和巴比倫建築風格的中東地區最重要宗教地標之一被嚴重破壞。

● 帕爾米拉古城(影片來源:穆罕默德[敘])

在此之前,ISIS武裝分子透過放置大量炸藥來炸燬巴爾夏明神廟(帕爾米拉古城中另一座神廟,因為極端分子將這些神廟視為異教的象徵)。同時被炸燬的還有凱旋門、al-Lāt的獅子雕像(帕爾米拉之獅)等蘊含帕爾米拉風格的融合希臘、羅馬藝術特徵的裝飾和建築。衝突的火勢延伸到了綠洲,秘密挖掘在整個遺址區蔓延開來。東部墓地(阿克羅波利斯,Acropolis)被一個專門從事古物交易的團伙洗劫一空。盜賊偷走了所有珍貴的畫作,洗劫了墓地內象徵葬禮場景的雕像。隨後,更多的盜賊們蜂擁而至,搶劫了遺址中的眾多文物,其中的一些文物在後來的對外展覽中成為待售品。除了古城附近因意識形態原因被拆除的許多蘇菲神殿外,他們還砸掉或損毀博物館中有數百年曆史的雕像的面孔。

● 帕爾米拉古城今昔對比—— 貝爾神廟 (圖源BBC)

● 帕爾米拉古城今昔對比—— 凱旋門 (圖源BBC)

● 帕爾米拉古城今昔對比—— 巴爾夏明神廟已經消失(圖源BBC)

● 帕爾米拉古城今昔對比—— 博物館牆壁上的石雕人面早已不翼而飛(圖源BBC)

敘利亞人記得,在ISIS 恐怖組織完全佔領帕爾米拉前的2015 年 6 月,有 400 多尊雕像和此類文物從帕爾米拉古城被轉移到大馬士革。幾個小時後,這座歷史名城便落入了恐怖分子的手中。這種保護古物的運輸行動發生在不止一個省和博物館,敘利亞政府過去也曾使用這種方法來保護最有價值的文物。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管理局證實,超過90% 的博物館藏品在危機期間得到了保護,主要損失則集中在敘利亞政府控制範圍之外的古代遺蹟。

● 從帕爾米拉轉移到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影片來源:穆罕默德[敘])

ISIS對敘利亞文化遺產造成的浩劫的主要體現在大肆破壞文物和搶掠、走私文物上。他們一方面故意摧毀和粉碎文化構成、歷史古蹟和宗教符號,例如拜占庭、希臘和羅馬雕像和馬賽克、阿勒頗郊區的蘇菲聖地等,以代表其支持者(其實與伊斯蘭宗教信仰完全違背);另一方面,又利用敘政府權力在戰爭中的喪失,在博物館和考古遺蹟中搶掠文物。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些從遺址中被非法挖掘和偷盜的文物的數量和型別。這一現象的爆發還與國際古董黑手黨和周邊國家的武裝走私組織相關。他們依靠考古專家來勘測最好的挖掘點,並阻止當地社群的干預。於是,敘利亞的文物被透過網站出售。ISIS成立了專門的部門,在其控制的地區進行考古遺址發掘,並將掠奪的文物與外國買家進行交易。

● 文物走私成為僅次於毒品和軍火走私的第三大非法交易

哈立德·阿薩德(Khaled Assaad)這個名字屬於一位聞名世界的敘利亞考古學家。他是敘利亞古物研究,特別是帕爾米拉遺址研究的泰斗級人物,於1963-2003年間擔任帕爾米拉文物研究主任以及帕爾米拉博物館館長。

● 考古學家哈立德·阿薩德

2015年8月18日,他被ISIS恐怖分子殘殺,死訊震驚世界。

在ISIS公開該殺戮案件的當天上午,一張可怕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開來。照片顯示,一具無頭屍體懸掛在古城帕爾米拉主街的紅綠燈燈柱上。屍體下方擺著一張白紙,上面沾滿了這位敘利亞考古學家的鮮血。紙上的文字寫著對這位81 歲的老人進行處決的原因:他拒絕透露珍寶文物的隱藏的位置,他被歸類為異教徒。

在阿薩德遇害6年後的2021年,他的遺骸被找到。人們沒有忘記他,紛紛在網路上為他哀悼:

帕爾米拉的石柱熟識阿薩德,這裡的石頭知道他的氣味,這裡的雕像曾在他手中安睡,芝諾比婭(帕爾米拉王國國王奧德那特之妻與繼承人之一,丈夫死後,她成為王太后垂簾聽政並取代兒子成為皇帝)曾將她的秘密向他傾訴。阿薩德珍藏了大量的關於帕爾米拉的歷史文獻,並出版了40篇關於敘利亞和世界其他地區古物的文章。他曾與多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考古機構合作,多次獲得國內外獎章。

阿薩德對帕爾米拉的熱愛由來已久。1932年,他出生在帕爾米拉古城旁,從童年開始就對家鄉的歷史深深著迷。正因為此,後來他才在大馬士革大學獲得歷史學學位。此後,他參加了多國組織的針對帕爾米拉挖掘和修復工作的考古活動。他為修復、重建和保護巴爾夏明神廟、al-Lāt獅子雕像、古圓形劇院的柱子、平臺和樓梯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88年,他發現了BolhaBin Nebo Shuri、Zabad等家族的墓地。他為證明完整的馬賽克鑲板最早可追溯到三世紀做出了貢獻。總而言之,他將五十多年的生命幾乎全部用於保護敘利亞中部的帕爾米拉。除此之外,這位敘利亞考古學家除了掌握古敘利亞的阿拉姆語之外,還會講幾種外語。

● 哈立德·阿薩德在社交網路上的帖子(圖源半島電視臺)

在他去世後,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伊琳娜·博科娃表示,伊斯蘭國殺害了阿薩德“因為他沒有背叛他對帕爾米拉的堅定承諾”。時任義大利總理的馬泰奧·倫齊(MatteoRenzi)宣佈將暫時從義大利各地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建築物上取下國旗,以哀悼和感謝具有“獻身精神”的哈立德·阿薩德用生命捍衛敘利亞和世界的文化遺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國的文化遺產遭到大規模破壞。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荷蘭海牙通過了《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這是第一個在世界範圍內專門致力於在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遺產的國際條約。它涵蓋不可移動和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包括建築、藝術或歷史古蹟、考古遺址、藝術作品、手稿、書籍和其他具有藝術、歷史或考古價值的物品,以及各種科學收藏品,無論其來源或所有權如何。那麼,為什麼阿薩德先生要在戰爭中用生命保護文化遺產?一段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頁上刊登過的話精妙恰當地總結了文化遺產在戰爭中的作用:

Lives are being lost

Families are becomingrefugees

Children are beingmaimed

Why care for monuments?

Someday the conflictwill be over

Someday people willreturn to their homes

Somehow shatteredlives should be rebuilt

The cultural heritagereflects identity

Its preservationhelps to rebuild broken communities

re-establish theiridentities

and link their pastwith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因為文化遺產代表身份認同,對它們的保護有助於在戰後重建破碎的社群,重新樹立人們的身份,並將人們的過去與現在、未來緊密相連。

來自:中東流浪站

上一篇:64歲葛優帶3歲孩子去商場,不停給娃拍照,小寶貝正面照首曝光
下一篇:美國名媛金卡戴珊和她的某一任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