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二戰時,德國為何寧肯入侵強大的蘇聯,也不入侵石油豐富的中東?

眾所周知,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戰爭的血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憑藉坦克、飛機等“吃油”的鋼鐵洪流,以閃電戰的方式,一度席捲歐洲大地,橫掃英國、法國和蘇聯等一流強國。

可以說,沒有石油的持續供給,鋼鐵洪流就是一堆爛銅廢鐵,戰爭也就不會持續。可令人奇怪的是,中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產油區,德國卻寧可入侵強大的蘇聯,到戰爭結束也沒有染指中東。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與蘇聯相比,中東對德國吸引力不夠

現在,中東是世界石油資源的中心,但把時間拉回到二戰時期會發現,其大量的石油資源尚未被大規模發現,直到1950年左右,才得以大規模開發。

1908年,英國人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伊朗現代史上的第一口油井——馬斯喀特蘇萊曼油田,自此掀開了中東石油開發的序幕。

隨後,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兩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島陸續勘探出幾個大油田。

1927年伊拉克發現中東第一個大油田——基爾庫克油田。緊接著巴林在1932年、卡達在1935年、沙烏地阿拉伯在1938年分別發現了大油田,而且油量和油品都非常拔尖。

儘管二戰前後,中東的豐富的石油資源被陸續發現,但它當時探明的儲量和出產量在世界佔比很小,當時美國才是世界上第一大的產油國。

以1940年的統計看,當年世界石油產量是29306。6萬噸,其中美國產量高達18287。3萬噸,佔了世界石油總產量的62。4%;其次是美洲地區產量為4541萬噸,但多數被美國控制;之後是蘇聯產量為3110萬噸;而中東產量是1196萬噸。

可見,美國實際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石油產能,中東的石油產量遠沒有現在這麼高,當然中東當時的石油產量也確實可以基本滿足德國的需求。

但對德國來講,

中東的石油可望而不可即,在當時的情況,只能想想,遠沒有直接入侵蘇聯,獲得其石油資源來得實在。

事實上,除了與蘇聯意識形態不同和地緣潛在利益衝突外,德國更想以閃電突襲的方式,獲取蘇聯現有的石油資源。為此,希特勒放棄對莫斯科的進攻,而在南方實施“藍色計劃”,目的為了撅取高加索的石油。

所以,德國寧肯進攻強大的蘇聯,也不願直接入侵中東,因為入侵蘇聯更加實際。

二、蘇聯是德國入侵中東的最佳選擇

儘管入侵蘇聯更加符合德國當時的現實利益,但希特勒也曾動了心思,他曾嘗試透過北非地區向中東發起進攻,但最終在關鍵的阿拉曼戰役中失敗,連埃及都沒有拿下,更不用說兩千公里之外的中東大油田。

事實上,歐洲到中東無非就3條路可以走,而這3條路對德國來講都是難上加難。

第一條是經地中海、北非一帶前往中東。

如果要走這條路的話,德國要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區擁有絕對的優勢,尤其是制海權,而海軍是德國二戰中的痛。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一戰後,德國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萬人。儘管希特勒上臺後,瘋狂地擴軍備戰,陸軍實力很快得以恢復,但海軍實力一直都是他的短板,在二戰時期實力排名還落後於日本、法國甚至是義大利,根本無力與英美海軍抗衡。

而德國要透過這條路線進攻中東,必須經過大英帝國海軍這一關,這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所以,德國在和英國的海戰中,幾乎都是被吊打的。

這條路對德國來講,風險太大了,也因此希特勒一直將主戰場放在歐洲地區,北非戰場的主要作用就是牽制英國,一直沒有投入重兵。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東線戰場,

第二條路是經小亞細亞半島進入中東。

這是歷史上各大帝國陸路到達重大的經典路線。要走這條路就需要佔領希臘,入侵土耳其。

當時,土耳其是中立國,實際上更是偏向德國的。如果強行進攻土耳其,無異於將土耳其推向敵人的懷抱。而且,土耳其雖比不上德國強大,但擁有數千萬人口,至少可以動員百萬以上的軍隊,防禦能力很強,根本就不容易對付。這點在一戰的時候,英法兩國就吃了大虧,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損失了幾十萬人。

所以,如果德國想透過這條陸路要跨過土耳其,入侵中東,估計石油耗光,也無法到達中東;就算到達中東,佔有油田,也根本無法將石油運出去。海執行不通,陸路根本不可能,德國走這條路根本不現實。

第三條路是透過蘇聯的高加索地區進入中東、進入伊朗。

高加索地區是蘇聯重要的產糧區和產油區,也是通往中東的橋樑。德國要想繞過去,就必須經過蘇聯,經過蘇聯就必須戰勝蘇聯。

事實上,儘管德國和蘇聯1939年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表面上雙方暫時放棄對抗,但背地裡都在積極防禦。隨著德國在歐洲的擴張,與蘇聯潛在的衝突不可避免,而蘇聯也一直在積極防禦德國的進攻,兩國都想將羅馬尼亞據為己有。

但羅馬尼亞是德國的“油礦”,一旦失去就宣告德國的徹底失敗。德國面對蘇聯的蠢蠢欲動,再加之垂涎蘇聯的石油,勢必會與蘇聯一戰。

希特勒認為,與英國相比,蘇聯更好打。在1939年蘇芬戰爭中,蘇聯120萬大軍對芬蘭20萬大軍,儘管蘇聯取勝,但蘇軍傷亡高達37萬多,芬蘭僅傷亡不到3萬。蘇軍的慘勝,讓希特勒誤認為蘇軍表現很糟糕,攻打起來容易很多。

既然蘇德必然有一戰,那對於德國來講,晚打不如早打,早打不如突襲打,而且攻下蘇聯又可以獲得豐富石油的補給,又可以順勢入侵中東,再加之德國的優勢在於陸軍,攻打蘇聯的勝算更大。

在這種情況下,蘇德戰爭在1941年正式打響,由於德國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初期德國佔有很大優勢,但隨著戰爭的推進,蘇聯綜合國力的優勢逐漸凸顯出來,德國在蘇聯頑強反抗的意志下,開始走向了失敗。

三、總結

事實證明,中東在德國眼裡是一塊肥肉,但是一塊可以看但很難吃到的一塊肥肉,德國要想佔領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從進入中東的3條主要路線和德國自身優勢看,只有選取進攻蘇聯,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德國陸軍的整體優勢,也能在獲得蘇聯豐富石油資源的基礎上,從地緣上佔據進攻中東的巨大優勢,佔有更加豐富的石油資源,進而可以保障戰爭的繼續。

1942年希特勒曾沮喪地說“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結果,他一語成讖,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失敗,德國喪失了獲得穩定石油保障的可能,不得不轉為戰略防禦,最終被同盟軍徹底擊敗。

但無論如何,站在當時的決策看,德國選擇進攻強大的蘇聯,依然是其最優的選擇。

上一篇:男子為炫富借錢蓋3層別墅,如今妻子生2胎他負債20多萬稱很後悔
下一篇:司馬遷為何嫌棄衛青霍去病,叔侄倆真的是奸佞?是抹黑還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