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明時節,祭祀一事相當重要,重要程度不下於軍事征戰,文化篇

《論語》載曾子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解釋何謂“孝道”時也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說明儒家除了重視對長輩生前的侍奉,在尊長逝世後慎重辦理葬禮與祭祀,除了緬懷先人,也可讓社會風氣歸於純樸。每逢清明時節,中國人多會於此時扶老攜幼前往墓地祭掃、追思逝者,從過去焚燒的冥紙、冥幣(紙錢)、紙人紙馬。

古人對於祭祀一事相當慎重,重要程度不下於軍事征戰。《左傳》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祭祀時使用圭、璧、幣、帛等貴重物品,迨祭典結束則埋入土中。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夏金華指出,由於玉幣取材不易,對製作工藝的要求也高,多半隻有將相王侯能有此條件,所以平民改以流通的錢幣做為陪葬品,稱為“瘞錢”(瘞,音yì,掩埋、埋葬之意)。在湖北葛洲壩出土的西漢墓葬中,就出土了金郢爰(楚幣)和秦代鐵製“半兩”、漢代銅製“五銖”等錢幣。

從漢代開始以實錢陪葬的風俗,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宋文人葉寘於《愛日齋叢鈔》記載:“南齊廢帝(蕭昭業,473—494年)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

紙錢

”。當時人們認為,親友故世後以實錢陪葬的成本太高,不能多放;如果埋入過多豐富的陪葬品或錢幣,又容易引來盜墓者的光顧。幸好在漢代以後造紙術已非常普及,人們想到可易俗從簡,改以紙錢(又稱陰錢、寓錢、擬錢)代替,不但可節省喪葬成本,又能避免發生盜墓而驚擾先人,一舉兩得。

《舊唐書》記載,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帝王推崇老子道學、喜好神仙之事,開元二十五年(737),少年時代就習禮學的王璵引古今祀典向皇帝進言,“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佑,近於巫覡”。由此推論,當時民間焚化紙錢的習俗應已廣泛流行,後得到皇帝與朝臣認可,朝廷才開始用紙錢來祭祀。

夏金華指出,唐代掃墓一般在寒食節,這是由於朝廷規定,無論官民,寒食節(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通常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均有三日假期,由於寒食與清明相連,此時成為古人掃墓的高峰期。而掃墓時,紙錢“自王公逮於匹束,通行之矣”。

不僅中唐詩人王建(約767—約830年)《寒食行》詩中有載:“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張籍(約767—約830年)《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以及白居易(772—846年)的《寒食野望吟》也稱:“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證明中唐時期的寒食、清明節,使用紙錢祭祀已蔚為風尚。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

上一篇:明朝最高藝術妙品| 萬曆進士範景文書法長卷《寶劍行》,《寶劍行》
下一篇:鳳鳥是什麼?鳳鳥是什麼?鳳鳥是什麼?鳳鳥是什麼?鳳鳥長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