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樊於期是什麼人?為何甘願為荊軻的刺秦行動獻出自己的頭顱?

刺秦

壯士辭燕都,蕭蕭易水寒。

高歌西入秦,一去不復還。

生死酬知己,義勇在胸間。

平明登前路,仗劍意昂然。

握手送別客,一一輕拭淚。

擊築又鼓瑟,笑語過往時。

酒盡席已散,舞徹易水畔。

再唱風蕭蕭,臨行水正寒。

(一)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八年),隆冬時節。荊軻在易水河畔,與送行的燕太子丹、高漸離等人一一告別,踏上了西行入秦,刺殺秦王的征途。

此行,荊軻帶了兩樣秦王喜歡的禮物:一是樊於期將軍的人頭,二是燕督亢地圖。有了這些,就能確保能接近秦王本人對其展開刺殺行動。

一般,他國使者入見秦王,只能在殿前講幾句外交辭令,便被安排匆匆退下。要想上殿與其近距離交談,非有其感興趣的東西不可。

荊軻認為:如果向秦王贏政獻納國土,將燕國最肥沃的督亢地區割讓於秦,那麼秦王必定歡喜不己,肯定會降階相迎,這是其一。

其二,如果要讓一個人萬分高興的話,莫過於送上其痛恨不已的仇人頭。當時人所共知,秦王不共戴天的仇敵便是流亡燕國的秦國將領樊於期。如果獻上他的頭,那麼秦王會更加高興,會大禮相見。如此,即可五步之內,取其首級。

當初,當荊軻將其想法說與燕太子丹聽時,太子丹表示:割讓督亢倒是可以,樊於期將軍窮困來投,要是把他殺了,那是不仁之舉。此事萬不能做。

見太子丹反對,荊軻便直接面見樊於期,將其想法直言相告。

樊於期是個義烈的好漢,聽了荊軻的一番話後,便立刻撥劍自刎了。史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用其人頭幫助實現荊軻西行刺秦的志願。

(二)

關於樊於期的身份,由於史料紀載不過隻言片語,不夠確實。

長期以來,形成以下三種說法:

一,樊於期即秦國將軍桓齮,現代學者楊寬以兩者讀音相近而持這一看法。桓齮於公元前229年攻趙失敗,畏罪逃亡不知所終。一說戰死。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秦王不會因為一個戰敗畏罪逃亡的人開出以下賞格:黃金一千斤,封邑萬戶。除非此人犯了謀逆大罪。而當時,被通輯的樊於期的懸賞待遇正如前述。這是犯了不赦之罪方能如此。因此,樊於期當非桓齮。

二,系秦王政母親趙姬情人嫪毐部下。公元前239年,嫪毐見秦王政已發現其與太后私通之事,惟恐遭到誅殺,遂發動門客攻殺秦王,樊於期也參與其中。事敗之後,被迫逃亡。從歷史記載上看樊於期是一個義勇之士,怎麼會委身一個不齒於人的男寵手下,為其效命。因此,這一說也是錯誤的。

三,是秦王政弟弟成蟜心腹。前239年,秦王政命成蟜、樊於期等其率軍攻打趙國,成蟜、樊於期等人以秦王政非先王之子為由在屯留叛秦降趙。叛亂失敗後,成蟜、樊於期亡命到了趙國。成蟜死後,樊於期又逃亡到了燕國。這一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樊於期將軍難道真的就那樣不怕死嘛?很輕易的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是這樣的。樊於期參與這個叛亂失敗之後,他的家族遭到了秦王嬴政的毀滅性打擊。父母妻三族都被夷滅,本人又被懸賞通緝。所以對秦王嬴政懷有刻骨的痛恨。

同時,雖然他的這次叛亂功敗垂成,可是卻讓秦王政險些失去王位。因此秦王非常的痛恨他,長期派人追殺他。

他與秦王雙方都有著深仇大恨。 誰也原諒不了誰。

公元前237年秦軍滅亡趙國。陳兵燕國邊境, 隨時可能渡過易水河。

在這種情況下,樊於期非常的擔心燕國會迫於壓力把他交出去。 同時他一直想報這個不共戴天的深仇,但又苦無良策。

此時,荊軻來了。聽了對方的勸說。他便毅然決然的決定成全荊軻的刺殺計劃。

樊於期死後,荊軻懷著喪友之痛,將其人頭取下,揣於懷中離去。

公元前227年的冬日。 荊軻告別了燕太子丹和朋友們,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上一篇:男子把妻子打扮好,卻從樓上推下了去,結局卻出人意料!
下一篇:馮提莫的爸爸才是人間清醒,5個字作為娶女兒條件,這就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