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擷芳】《琅琊榜》細節重溫(第52集)(下)| 臣附議

太多人用盡十三年的歲月等待的這一刻,終於要來了。

他們即將迎接最後的一場戰鬥。

暴風雨到來之前,總是格外寧靜。而這份寧靜中暗自蓄積的力量,已於無聲處蔓延開來。

藺晨在梅長蘇啟程前,給他最後把了一次脈,確保他無事。靜妃在宮中寸步不離地跟隨著梁帝。蕭景琰在東宮籌備好一切,平靜地道一句,進宮請安吧。

長公主從獨自一人對鏡躊躇良久,終於慢慢轉過身來,慢慢地,展開一個堅定的微笑。

她並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式的人物,她也會有凡人皆有的膽怯與遲疑,可是一旦看清了一切,下定了決心,她依然足以爆發出足夠的勇氣與膽魄,孤絕而往,不再回頭。

她以這個堅定的笑容,讓對面的景睿明白,也讓熒幕外的萬千觀眾都明白,她心意已決,而且,她也一定扛得過即將發生的所有的一切。

從梅長蘇走進大殿開始,所有的鏡頭語言都是無聲的。

從容坦然踏入戰場的背影,義無反顧毫不猶豫的眼神。

梅長蘇與在場的每個人,都以一個眼神接觸作為交流,包括霓凰,包括言侯,包括穆青。此時此刻,無需多言,一個短暫的眼神接觸就足以傳遞全部,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告知彼此,一切就緒,我們都已做好全部的準備。

而言侯這裡與梅長蘇交換的這個眼神,讓我想到之前的那句“言侯說了,就算到時候刀斧加身,他也絕不退縮”。

何為“刀斧加身絕不退縮”,不外乎這樣的風骨與姿態。

長公主踏入大殿的這段鏡頭設計,無論是藝術感還是表現力,在我心目中都堪稱為經典。

最豔麗的紅與最肅穆的黑,一人的堅毅與眾人的謙恭,傲然挺拔地前進與躬身俯首地後退。

這一幕就好像,塵埃落定,水落而石出,浮華散盡而沉鬱頓現,笙歌曼舞粉飾的繁華褪去,那些和著血淚的舊事,終於漸次浮現。

長公主走入大殿時,梅長蘇舉起酒杯。在長公主走到梁帝面前,徐徐下拜的一刻,梅長蘇手中的酒杯也同時落回桌上。

酒杯與桌面碰撞的聲響彷彿一錘定音,為這十三年黑白正邪較量的最後一戰而正式宣戰。

縱觀整場壽宴的全域性,梅長蘇直至最後一刻,才站出來直接發聲。在此之前,無論大殿上的局面如何演化,如何混亂如何激烈,梅長蘇始終都是一個沉默地遊離於幕後的角色,彷彿他置身事外,彷彿他並不存在。

可是這樣的鏡頭卻分明讓人感知到,這整盤棋局,皆握於他一人翻雲覆雨手。

我們先來縱觀長公主的整段陳詞。

女子柔弱溫婉的外形與果決堅毅的神情,細膩溫柔的聲線與字字血淚的內容,滿目琳琅的朝堂與回憶切換裡鮮血淋漓的畫面,各種強烈的衝擊感交匯相纏,在這一刻酣暢淋漓。

到最後,她的聲音越來越顫抖,捧著手書的雙手也越來越顫抖,可是聲音也越來越響亮,彷彿在情緒崩潰的邊緣苦苦掙扎,拼盡全身上下所有的力量,強撐著最後一點微弱的氣力,艱難又倔強地撐到了最後一刻。

她的最後一句話是,“臣妹縱死,也可心安瞑目了”。那一刻,她的眼中已經似乎盈滿了淚光,強撐的精神終於得以釋放,就好像牽扯著自己生命與良知最重的一塊石頭,終於在那一刻,安然落地了。

她終究做到了。她未曾辜負所有的承諾,無愧世人,無愧本心。

好像她的全部生命與精神,也真的在最後頓首的一刻,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解脫與重生。

座中眾人之間,除了早已因此事結盟的各主要角色之外,還想單獨談一下這位柳澄大人在長公主陳詞過程中的表現。

他眉頭緊皺,目光與神情中流露的,是一種似乎不忍再聽下去的震驚與悽惶。

也許十三年前赤焰案發時,他也曾真的認為祁王謀反、赤焰軍附逆。而今日聽見長公主公之於眾的真相,他也是真的為當年陰謀之狠絕、冤案之慘烈而動容。

所以在最後柳澄是最早站出來附議的朝臣之一,我想,除了維繫皇族關係的需要之外,更多的會是出於他自己的真心。

他所代表的,是這樣一類人,跟隨著朝局變革經歷了數十年風風雨雨,沒有抽絲剝繭看透真相的機會或能力,卻好在一直保有最根本的明辨是非善惡之心。

而之所以我們會堅信這場平冤的正義性,也是因為它不只是兩股勢力之間孰強孰弱的角逐,梅長蘇他們所做的事情,同樣打動了像柳澄這樣的“局外人”。

再來回顧長公主陳詞的詳細過程。

十三年前,謝玉與夏江串謀,令一李姓書生,模仿赤焰軍前鋒大將聶鋒筆跡,偽造密告信件,誣告赤焰軍主帥林燮謀反,欺瞞君主,此其罪一也。

為坐實誣告赤焰軍內容,斷絕往來信件的來源,謝玉率部伏擊聶鋒前鋒營,令其全軍覆沒,並嫁禍林帥,此其罪二也。

謝玉在行軍途中,謊稱林燮要兵發京城,騙得皇上兵符,與夏江伏兵梅嶺,趁赤焰軍與大渝軍血戰力竭之際,不宣旨,不招降,出其不意,大肆屠戮,令七萬忠魂冤喪梅嶺,事後卻謊稱赤焰軍謀逆抗旨,不得不就地剿滅,此其罪三也。

梅嶺屠殺之後,謝玉與夏江利用林帥金印,偽造往來信件,誣告赤焰軍謀逆是由祁王主使,意欲逼宮篡位,使祁王身受不白之冤,滿門被滅,此其罪四也。

冤案發生以後,謝玉與夏江封鎖所有伸冤門路,略知內情意欲上告者,均被一一剪除,所言不達天聽,此其罪五也。‍

謝玉的五條大罪,可以分為前三條和後兩條兩個部分。

前三條,是梅嶺一戰前,後兩條,是梅嶺一戰後。而剛好第三條罪狀,說的正是那場奪取了七萬英魂性命的慘烈的戰役。

不同於前兩條,強調的是暗流湧動的陰謀。也不同於後兩條,講的是那場陰謀瞞天過海悄然落幕的慘淡淒涼。

那是真真切切的,用生命和戰火堆砌出來的殘酷的現實。

在長公主陳述第三條罪狀時,現場氛圍與呈現形式也與這一條的內容保持了並行狀態,同樣累積到頂峰。梅嶺之戰的畫面呈現,長公主明顯開始顫抖的聲線,節奏強度烘托到頂點的背景音樂,以及梁帝情緒累積後第一次暴怒,強硬地打斷長公主的陳述,都是在這一刻同時出現的。

而在場第一次有人站出來聲援長公主,與梁帝正面對峙,也出現在這一刻。

第一個站出來的人是蒙摯。

從始至終,梁帝對蒙摯的忠誠基本是未有過任何懷疑的。所以在這一刻,對於座中其他所有人而言,無論是誰站出來,或許都會是激發出梁帝更多敵意與對抗,而蒙摯的出現,帶給梁帝的第一反應,會是難以置信的震驚與信任崩塌的幻滅。

蒙摯的“背叛”,對於梁帝來說是殺傷力極強的誅心一擊。從佈局的角度上來說,也正是蒙摯的出現,給了面對梁帝的暴怒已有些情緒不穩的長公主些許緩和的時間,整理好狀態,得以繼續說下去。

梁帝之所以不對蒙摯設防,是因為他認為禁軍統領是應當只忠於他的天子近臣。

可是他不明白,哪怕再是御前的近臣,忠於的也應是那個清明坦蕩、子民安康的朝局與江山,而非坐在天子寶座上的某個人。

蒙摯的附議,奠定了正邪之分的根本。

當年承蒙太皇太后賜婚,將我許配於林殊,十三年過去了,此約未廢,霓凰以林氏遺屬的身份懇求陛下,重審當年赤焰之案。

第二個站出來的,是霓凰。她也是長公主的所有陳詞結束後,站出來與梁帝正面對峙的第一個人。

“林氏遺屬”。

這句話,她既是說給梁帝聽,以更接近於“局中人”的身份讓自己的言辭擁有更重的分量,更是說給梅長蘇聽的,她在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她此心未改,此志不滅。

以及,哪怕他再沒有機會真正做回林殊,在她的心裡,他永遠都是林殊,從未改變。

而霓凰說著這句話的時候,幾乎也是這整場戲中梅長蘇惟一一次,在肅然淡漠彷彿置身戰局一般的神情裡,流露出掩蓋不住的動容。

她從來不會用虛空的言語去表達情感,她證明情感的方式,從來都是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在他最艱難的時候,勇敢而無畏地站在他的身邊。

那樣決絕,又那樣有力。

而這樣挺身而出的霓凰,似乎又讓我們看到了長亭相認後會第一句問道“我能為你做點什麼”的那個深情又大氣的女子。

霓凰的附議,證明了情之所向的責任與擔當。

接下來站出來的,是諸位朝臣。

最先站出來的,果然是秉性耿直、心直口快的蔡荃。在長公主首告的整個過程中,只要鏡頭給到他,他心中所有的憤懣與怨氣都彷彿毫無保留地寫在臉上,彷彿他等這一刻已經等了很久,就在等著自己能夠站出來發聲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終於來了。他不容分說,第一個就站了出來。

第二個是柳澄。就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他所代表的是心中仍然存著善念,也是真心的為今日長公主的首告內容而震驚駭然的一類人。他的附議,是他真實的有感而發。

之後是沈追。

沈追作為最早的知情人之一,之所以到此刻才首次發聲,是因為他是一個會審時度勢的人,他不像蔡荃那般壓不住火爆的性子,情緒湧上時就會立刻不假思索地站出來陳詞。在這件事中他給自己的角色,是作為已知最終目的的局中人,給自己在過程中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為推動最終的事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在蔡荃附議、柳澄附議之後,他選擇在這個時刻,站出來附議。

也正是在他站出來之後,群臣競起,附議成勢。

他抓住此刻的時機,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他成功地造了勢,起了一個強調的作用。在強弱已經基本分明的態勢下,更加營造出了一種人心所向的氛圍,給了席間那些未曾發聲的、或尚在猶豫的人恰到好處的一記推力,讓他們懂得看清時勢,下定決心。

各位朝臣的附議,見證了大勢所趨的必然結局。

殿前的朝臣黑壓壓跪了滿殿,那響徹著的附議之聲,翻騰蔓延著,一發而不可收,激盪震徹整座皇城。

那早已被禁錮壓抑太久的道義與希望,也終於在這此起彼伏的附議聲中,驟然間被喚醒了。

不知天上七萬未曾瞑目的英靈,那些漂泊了太久未見得歸途的魂魄,可曾聽見了這片寄託了希望與正義的呼喊?

一點微弱的熒熒之光在黑暗得死寂一般的深夜裡,明滅搖曳著,脆弱又執著,終於在這一刻,蓄積了足夠的溫度與烈火,在暗夜裡撕扯開了一道裂縫。

那一瞬間,灼目的光明撲面而來。

那個長夜雖然有漫漫十三年之久,可好在,直至今日,天終於亮了。

文/莫憑闌

個人微信公眾號

上一篇:《大江大河2》翁婿撕破臉後,老程又有新打算
下一篇:清朝最危險的一項職業,工作時不允許穿衣服年薪幾十萬但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