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隱秘幽深如號手-李渝《夏日踟躇》

這是我近期讀的華語小說裡很喜歡的一本,閱讀審美體驗極佳,我嘗試去說清楚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本書。

《夏日踟躇》序論中的一句評價很實在: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經營氣氛、造作意向的功力。很喜歡她在每一篇裡營造的氣氛,隱秘幽深如號手,憂愁如無岸之河,恐懼如躊躇之谷。但相同的是,這些篇章裡都包含著作者絕望的美學。

短篇小說可以避開之前長篇裡存在的節奏感問題,她的故事可以兀自展開,戛然而止,或者從中間斷裂開來,都不會影響整篇小說的表達——自然李渝的小說不會是那種工整的、設定巧妙的文章,而是那種循著河流過、隨著時間轉移、甚至可能只是看著白鶴來去的自然生長的形態,

“李渝的小說是一種形態”,這是我的主觀感受。

一篇小說吸引人的地方,通常在它的敘述觀點或視角。視角能決定文字的口吻和氣質,這方面一旦拿穩了,經營對了,就容易生出新穎的景象。

這部集子裡我尤其喜歡《江行初雪》。這篇小說主要是講“我”趁著返鄉的機會,想去玄江寺看那尊菩薩像,作者不僅詳細介紹了這尊菩薩像的外形與藝術價值,還引用了縣誌裡的相關記載,介紹了這尊菩薩像的來源。

接下來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協調下,“我”有一個下午時間去玄江寺參觀,結果看到的是一尊俗不可耐的菩薩像,帶領他們參觀的住持講了一個佛學上的故事,介紹玄江菩薩如何得道。

最後一天,“我”和表姨決定再去一次玄江寺,表姨講述了第三個故事,介紹這尊菩薩像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

這個故事讓我嘖嘆的是三個部分關於菩薩(像)的故事的關聯。隨著“我”的希望與失望,將藝術價值極高的菩薩像結合神話、傳說、誌異,串聯起一個小縣城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極大地拓寬了故事的時空範疇。

同時又在這樣的故事中糅雜進人情冷暖,“我”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觀察著古今變化、親人與“同鄉”,起點為菩薩像,落點實為個人的生活。

雖然說著這些都似是老生常談,但李渝空靈的文字將空間的拓寬變得有如陽光普照般輕盈、如月灑江河般清冽,使讀者很難不為其“美麗和悲傷的氣質所動容”。

我最後摘抄一句話,雖然這句話跟前文沒有任何關係。來自書中最後一篇練筆性質突出的《夏日 一街的木棉花》

在死亡裡再也沒有死亡的恐懼。我將再不見日落,因為太陽退縮了。再不見風聲掠過草梢。

上一篇:羅定民間故事之鐵柺李擔石塞馬埒
下一篇:老農意外發現山洞挖出100多斤黃金,以為會暴富,結果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