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被譽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多美?一看容貌復原圖便知

王昭君一人,經常以深明大義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她長得美麗動人,被譽為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稱。她聽說漢朝將要與匈奴求和聯姻,於是主動請纓去遙遠的漠北,以維護邊疆的和平。在匈奴境內,她幫助老百姓生產和放牧,給匈奴人的文明開化帶來了啟迪。王昭君似乎是一個政治家,一個為了國家敢於隻身踏險的巾幗英雄。

歷史中的王昭君真的是這樣嗎?現代考古學家根據文獻,援引相應的事例,還原王昭君的容貌,結果讓大家難以置信。圖中的王昭君根本不像詩詞中描述的那樣美豔,別說“落雁”了,連正常的現代審美標準都沒有達到。難道我們都被歷史騙了嗎?此事還要從王昭君的歷史記載中說起。

《漢書·元帝記》中曾經寫道:“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這段話是寫,漢元帝的時候,匈奴的呼韓邪被自己弟弟打敗了,為了奪回領地,於是不得已就來歸降強大的漢朝,希望憑藉漢朝之手鏟除自己弟弟的勢力。漢元帝答應了他之後,由於呼韓邪為匈奴和漢朝的和平做出了貢獻,於是漢元帝決定聯姻來獎勵他。

其實有關於王昭君的記載,漢朝的正史上只有簡簡單單的這幾句話,並沒有描述其容貌,也沒有寫過王昭君自願出塞之事。至於為何王昭君會被後世美化,其實與朝代更迭和人們心境的變化有關。

除了漢朝這邊關於王昭君的記載,還有匈奴那邊的記載,除去差不多的內容外,還額外增添了王昭君改嫁的故事。《漢書·匈奴傳》中寫道:“呼韓邪死,雕陶莫皋立,為復株累單于……復株累單于復妻王昭君”王昭君原本的夫君呼韓邪死了,死後他兒子即位,匈奴有兒子繼承自己父親妻子的傳統,於是王昭君名義上的兒子把她又給娶了。

這在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漢朝人看來簡直是荒唐混亂,別說是古代的漢朝了,現在人也無法理解這種習俗。王昭君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侮辱,就上書請求回漢朝,但是漢朝那邊連朝廷都易主給漢成帝了,漢成帝可不像原先的漢元帝一樣,他糊塗得很,讓王昭君遵從匈奴的習俗照辦。王昭君改嫁後,鬱鬱寡歡,沒過幾年就香消玉殞了。

後來,王昭君的故事慢慢傳遍,到了東晉的時候,有個道士葛洪對歷代的奇人趣事很感興趣,看了漢代的短篇小說之後決定把它們整理成冊,也就是後來的《西京雜記》,這本書上很多傳說都流傳至今,如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鑿壁借光等等。

有關於昭君出塞,葛洪在原本的歷史記載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很多民間坊聞。在裡面,他將王昭君描寫成一位貌美非凡的女子,她初入宮時,因沒有錢賄賂畫師,於是畫師毛延壽把她畫得很醜,漢元帝看到了她的畫像,一直對她沒興趣,直到匈奴來和親,皇帝把她許配給匈奴單于,後來臨到王昭君出行,才看到她驚為天人的容貌,後悔也為時已晚,最後漢元帝把毛延壽在內的許多畫師處死了。

可能是毛延壽的故事經葛洪的大力宣傳後,流傳甚廣,在南朝宋時期范曄居然把這段野史編進了後漢書,而且還一改之前史料中所寫,將王昭君寫成是一個得不到恩寵後賭氣出使的形象。後漢書作為一部行文嚴謹的史料,在編寫中參考了小說內容,而且還增添了個人情感,只能說寫的不太敬業。由於後漢書比較權威,從此毛延壽便成了詩人筆下口誅筆伐的小人,王昭君也被刻畫成深明大義的女子。

直到宋代嘉祐四年(1060年),王安石寫了兩首《明妃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枉殺”二字像是在為毛延壽洗白。但是要知道,王安石是當時的政治家,他很多詩詞中都帶有濃郁的政治傾向,比如這首明妃曲。歷代那麼多詞人都在貶低毛延壽,但是隻有他流露出了可惜的意味,結合當時王安石在官場中的失意就會發現,他其實是在指桑罵槐。他對宋仁宗的統治心存不滿,借漢元帝來諷刺宋仁宗不辨是非,不分忠奸。

無論是葛洪編的小說,還是王安石吟出的《明妃曲》,他們都或多或少地給王昭君戴上了象徵著不同時期的帽子,無論這頂帽子是不是符合真實的歷史,王昭君都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奉命遠嫁的宮女,而是逐漸變成了具有積極向上的形象,對於以史為鑑的我們來說,這或許不是壞事。

上一篇:中華第一古軍校:李自成率軍進北京城,卻被稱為中華第一古軍校
下一篇:清朝時期,閒散宗室沒有爵位,靠什麼養家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