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梁建章: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將必然導致環境災難嗎?

人類和環境是敵對關係嗎?保護環境就要犧牲人口規模嗎?真相併非如此。有大量的資料證明,與其實施消極的人口政策,不如踐行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有積極的環境保護措施,這樣才能為環境帶來更為有效的正面影響。

在《人口經濟學15講》第七講“人口與環境:環境變化的拐點在哪裡?”中

,我們將透過分析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等工業城市的環境治理案例,瞭解人口增長和環境治理之間,應該如何達成和解。

接下來

讓我們一同進入人口經濟學的科普時間

收聽上方音訊節目

或瀏覽本期欄目文稿

瞭解“人口經濟學15講”第七期完整內容

洞察人口如何透過經濟發展改善環境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互動

留下你寶貴的想法

你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們講了人口和資源的關係,今天我們要講一下人口和環境的關係。

一、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有一些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人口越多,生態環境就會越差,所以,想保護環境就要減少人口。

事實上,影響環境的因素極其複雜,目前科學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十分有限。關於人類活動到底如何影響環境,也始終沒有定論。有些影響可能是肉眼看得見的,比如,上班族自己開車所造成的能源消耗、空間佔用等,是使用公共交通的幾倍到幾十倍。

我們也必須看到,

與其實施消極的人口政策,不如踐行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有積極的環境保護措施

,這樣才能為環境帶來更為有效的正面影響。

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口政策的差異對於人口總量和環境的影響,只有百分之幾或幾十,遠低於交通方式差異所帶來的影響。

我們首先可以達成共識的是,

生育政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對人口規模產生可以感知的影響。

在此期間,如果能夠對環境問題認識到位並採取恰當措施,完全可能實現很大程度的改善。

同時,

人口少也未必意味著環境好

。比如,蒙古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國家之一,但卻也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最近,中國北方出現了一次強沙塵暴天氣,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由於蒙古國的“強氣旋”。根據瑞士“綠十字組織”以及Blacksmith研究所在2013年的排名,在全球汙染最重的10個地方里,有一半都在俄羅斯、烏克蘭、阿根廷、尚比亞這些地廣人稀的國家,卻沒有一個位於當下人口眾多的中國和印度。

2019年2月13日,央視網曾報道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現,在過去20年裡,地球表面增加了200萬平方英里的植被,相當於世界上多出了一塊亞馬遜雨林。而其中三分之一的綠色植被的增長,竟然要歸功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雖然這並不確定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可見,中印兩國在變得更富裕的同時,也的確改善了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兩國巨量的人口規模,甚至成為了改善環境的有利因素,與人口稀少卻面臨環境惡化的蒙古等國家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可見,人口眾多與環境惡化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二、人口與空氣汙染

為了進一步論證上述觀點,我們再拿空氣汙染舉例,來看一組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1年收集釋出了全球各地的空氣汙染指數,它針對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進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空氣汙染和所在國人口、面積、富裕程度,以及城市人口、建成區面積之間的關係。

空氣汙染與人口密度的相關性,要遠遠小於與空氣汙染和人均GDP的相關性。

隨著人口密度的上升,空氣汙染指數上升得比較慢;隨著人均GDP上升,空氣汙染指數下降得比較快。比如說全國減少一半人口  能獲得的空氣質量改善,只相當於人均GDP增長百分之9。1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到,

如果以改善空氣質量為目標,那麼減少全國人口的作用,遠遠比不上發展經濟和提高治理水平更重要。

這個模型所反映出來的規律,與我們的觀察是一致的。比如,日本和韓國的人口密度比中國更高,但東京和首爾的空氣質量卻比北京和上海好。

除此之外,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要比人口規模更能影響空氣質量。

正如我們在這一集開頭提到的那樣,與公共交通或清潔能源汽車相比,使用傳統汽車通勤消耗的資源要高出10倍到20倍。從1980到2012年,中國的人口總量只增長了百分之10左右,但中國的能源消費卻增長了4倍,其中就包括了汽車的普及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而且在未來幾十年裡,中國的人口數量將進入持續的負增長,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環境的好轉。能否解決中國空氣汙染問題的關鍵,幾乎完全取決於清潔技術的採用速度。

歷史上,透過採用清潔技術,人類曾經成功解決了空氣的汙染問題。

例如,倫敦曾經被稱為“霧都”。這個“霧”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霾。但倫敦早期的大霧被視為進步的標誌,並且被認為是有益於健康的,所以沒有對它採取任何措施。

那是怎麼意識到這種危害的呢?1952年,倫敦有過一場連續了五天的大霧,當時造成了許多英國民眾的死亡。在那之後,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解決汙染問題的措施。1956年,英國政府頒佈了《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從1980年代開始,英國推行無鉛汽油,大大降低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汙染。

根據2011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倫敦人口雖然比1952年增張了很多,但在全球143個人口超過200萬以上的城市中,倫敦的空氣質量位居第38位,遠好於中國的城市。再次證明,空氣質量和人口數量沒有必然關係。

美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在,在1943到1980年間,美國洛杉磯也經歷了嚴重的長期霧霾。1970年《清潔空氣法》頒佈以後,在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城市的汙染天數,從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了1989年的54天,1999年降到了零天。與此同時,從1950到2000年,大洛杉磯都市區的人口從425萬增加到了1466萬,汽車數量也翻了數倍,但由於採用了更好的排放技術,空氣質量還是不斷得到提高。

洛杉磯的例子與倫敦一樣,表明空氣質量改善與人口增長可以同時發生,提升環境不必犧牲人口規模。

三、人口如何透過經濟發展影響環境?

其實,

人口對環境的影響是雙向的,人既能破壞環境,也能改善環境。

萊茵河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汙染非常嚴重,曾經被稱作“歐洲的下水道”,後來經過各個流域國家的共同治理,還是恢復了清潔、明亮。

對於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有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分析了幾十個國家14項環境指標的變化歷史。這篇文章的作者是Grossman和Krueger。文章的結論是,在工業化初期,環境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惡化,但幾乎所有的環境指標,都會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前的某個轉折點 開始改善。而且,在工業生產大規模遷至新興國家之前,這些國家的環境就已經大幅改善,因此可以看出,這種改善是得益於本國的保護和治理措施,而非將汙染源轉移出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為隨著收入的提高 ,人們開始注重生活品質,相較於繼續增加物質享受,改善環境會變得更有價值。

隨著社會變得更富裕,環境質量的相對效用會增加,這有利於人們強化環保意識,避免粗放式發展。

前些年,廈門、寧波和大連等地的民間,出於對環境的擔憂,拒絕了數百億元的大型化工專案,而政府也順應民意,開始越來越注重環境質量,還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

以上都是人類主動改善環境的政策和措施,也正是因為這些行動,環境惡化的趨勢,才會在人均GDP達到一定程度後被逆轉。就拿最近的例子來說,現在中國的霧霾天氣已經成為了媒體的熱點,全國的環保意識也日益高漲,解決汙染問題的意願在增強。這些跡象都表明,在中國,逆轉環境惡化的社會條件,已經逐漸成熟。

而且,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改善環境的財力和技術也會不斷提升。

雖然中國人口總量還在增長,但由於增加了對於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投入,中國的環境在很多方面已經得到了改善了。

當然,上述跡象和趨勢,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這是因為,環境的變化有好有壞,但惡化往往比改善更會吸引眼球。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過去十多年裡,中國的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數也在持續上升。

上海的黃浦江水質量曾不斷惡化,但1996年以來,卻在逐漸改善,這得益於政府加大水環境的治理力度,比如上海市“河流汙水工程”開始發揮效益。

總之,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汙染,終究還是需要靠人類來解決。隨著收入的提高,環境質量的相對效用也會提高,從而帶動更多的財力和研發投入到改善環境當中。

相反,

如果寄希望於靠人口控制來改善環境質量,效果即便存在,也微不足道。而且人口控制帶來的人口老化和萎縮,更會降低環境治理的能力,甚至可能導致新的環境困境。

四、碳排放與清潔能源

分析了空氣汙染和人口的關係之後,我想再繼續討論下清潔能源。

許多科學家認為,近幾十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資料表明,中國近些年來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國。為了遏制碳排放增長的趨勢,中國和其他主要的碳排放大國,已經開始制定計劃,投資清潔能源。

那麼,清潔能源可以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嗎?

在回答關乎未來的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過去:如果沒有現代能源技術,我們仍然只能使用木材取暖和做飯。相較於木材和煤炭,現代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氣,顯然要清潔得多,效率也更高。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燃燒化石燃料,會帶來全球變暖的潛在風險,於是又創造出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需求。

近年來,大量資金被用於研究和開發清潔能源,出現了許多有前途的清潔能源技術。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太陽能。太陽能是終極的能源來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前我們也提到過,照射到地球上一小時的太陽能,完全可以提供全世界一年的用電量。而與它相關的太陽能電池板,它的主要原料是矽,矽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之一,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太陽能的使用問題。

在現階段,太陽能的發電成本仍然是煤炭的兩倍左右,但這個成本正在以每年百分之7到百分之10的速度下降,至於煤炭發電的成本,則由於運輸和環境成本的增加在持續上漲。如果把環境成本也計算到煤電成本中,那麼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經基本接近於煤炭發電的成本。

2017年1月,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做過一個預測,到2025年,太陽能發電成本可能下降會到現在的一半。

另一項很有前途的清潔能源技術是核電。與太陽能相比,核能雖然不是無限供應,但它在地球上的儲量也非常豐富。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鈾you儲量,可以供給全世界200年內各種能源消耗的總和。而且,核能發電的成本已經比煤電更便宜,唯一引發擔憂的主要是安全問題。

早期的核電事故,主要是由於技術不成熟造成的。現在法國已經能用核電,提供大部分的電力供應,並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對比資料還會發現,實際死於核電事故的人數,要遠遠少於死於煤炭開採的人數,更別提那些因煤炭汙染導致的死亡人數。當然,與太陽能發電廠一樣,核電站也有賴於大量的投資,還需要長時間的建設。

除了太陽能和核能外,還有許多有前途的其他清潔能源,如風能、水能和地熱能。目前,這幾種新型能源的發電成本還高於傳統能源,但都正在穩步下降。如果清潔能源的成本可以維持這樣的下降趨勢,那麼,化石燃料將會在幾十年內被清潔能源取代。唯一能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的是,化石燃料的成本也隨著技術進步而迅速下降。最近發現的頁岩氣技術,極大地降低了天然氣的成本,正是由於頁岩氣、頁岩油的大規模開發,讓美國在近幾年的油氣產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一,並從油氣進口國轉變為油氣出口大國。近年來,天然氣和石油的價格都下降了將近百分之50,延緩了清潔能源的使用。

當然,要解決全球碳排放的問題,還任重道遠,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碳中和”目前已經被寫入中國政府報告,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中國會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

在太陽能,電池和高壓輸電這些領域,中國已經處於了世界領先地位。未來,中國創新和中國製造,也將為解決碳排放問題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如果我們錯誤地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於減少人口,那就不但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更是會削弱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削弱改善環境的能力。

好,這一集就到這裡,下一講我們將聚焦於人口與城市化的關係。謝謝大家,我們下集再見。

收聽更多期節目內容

請開啟看理想APP搜尋

“超低生育時代:人口經濟學15講”

上一篇:林徽因走後,梁思成為何寧可眾叛親離,也要娶小27歲的林洙不可?
下一篇:汨羅江水淘忠魂 端陽時節祭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