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滿門忠烈,天波楊府

請關注微信訂閱號

三清趣談

     請您關注“三清趣談“

,聽三清邑人講人文地理,趣味雜談,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中華兒郎精神新面貌。

     本訂閱號將陸續按照姓氏人口排名推出百家姓宗祠系列,敬請收閱!

位於山西省代縣東北20多公里處的鹿蹄澗村,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祠堂——楊忠武祠,這就是紀念宋代名將楊業楊令公的祠堂。

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據記載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楊姓源流較多,主要是源自於姬姓和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楊姓總人口約有4200多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多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楊氏後以此為圖騰,尊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楊國為晉所滅,國人以國為姓,楊氏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再逐漸遷入江漢地區,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時期,楊姓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

到了西晉末年後,因“永嘉之亂”、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也同其他姓氏一樣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在此基礎上又開始逐漸向廣東沿海等地遷徙繁衍生息,後又逐漸外遷到東南亞等地區。

楊氏作為中華望族,特別是經過隋朝楊氏為國姓後,楊氏自然就出了很多名人。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風波府楊家將了,對於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老令公楊業、威震三關的楊六郎、齊天廟打擂的楊七郎、陣前招親的楊宗保、巾幗英豪佘太君、穆桂英等等,無不讓人愛戴與敬仰。代縣的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是楊業後代為祭祀楊業夫婦暨楊氏後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現為山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建於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祠座北南向,對面樓臺三間為祭臺,題名“頌德樓”。樓前有古槐兩株,粗狀挺拔。楊業戰死陳家峪,後宋追贈太尉,並縊“忠武”,楊氏子孫以此題共祠名。祠堂佔地一萬二千平方米,祠對面樓臺三間為祭臺,上有“頌德樓”題匾;調堂門前築臺階二十四級,階下有石獅一對蹲踞左右。祠門三間,每間前簷各懸金字巨匾一面,中書“奕世將略”,左書“一堂忠義”,右書”三晉良將”。門楣上立一盤龍藍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個金字。“忠武”乃楊業戰死後,宋太宗皇帝給予他諡號。祠門內側高懸木匾一塊,上面抄錄了北宋皇帝關於楊家的誥敕十篇,其中有贈楊業太尉中書令一篇,加封楊延朗開國公誓券一篇,給楊延朗敕旨六篇,給楊宗保、楊文廣敕書各一篇。

祠堂整體建築古色古香,成了代縣的一大旅遊勝地,當然每年還吸引著無數楊氏後裔前來祭拜,瞻仰楊業楊令公。

上一篇:戰鬥一觸即發,團長不見,志願軍是如何在入朝第一戰20分鐘內解決對手?
下一篇:客家第一祠——上杭李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