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的典型嗎?真相如何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蓋棺定論的人物形象,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因為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導致四十萬趙國軍隊全軍覆沒,就被認為是“紙上談兵”的典型。

趙括是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按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說法:他從小熟讀兵書,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公元前259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發生大戰。當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選擇堅守不出,與秦軍對峙。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流言。

天真的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全軍覆沒,他自己也中箭身亡。明朝劉如孫為此寫了一首詩《湘南雜詠》,其中有一句“朝野猶誇紙上兵”。從此“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成為趙括的固定標籤。

趙括究竟是不是因為紙上談兵導致失敗?

1、

要了解長平之戰的背景。

公元前260年代,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儼然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魏、楚等國實力都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只有趙國。

在長平之戰的前幾十年裡,秦國趙國發生了多次戰爭,雙方各有勝負。

秦國的主要目標是攻打較為弱勢的韓國,多次戰爭後,成功佔領了韓國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導致韓國的上黨郡被秦軍隔斷,成了飛地。

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這是一個燙手山芋。

如果趙國不接,秦軍佔領上黨後,趙國的都城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

但如果趙國接了,顯然要面對秦國的滔天怒火。

趙國君臣之間經過激烈辯論後,作出了決定:

接受上黨,即使與秦國開戰也在所不惜。

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接受上黨郡。

上黨郡,範圍包括今天山西省的晉城市和長治市,它四周都是山地,內部又呈葫蘆狀,分為兩個小盆地:南部是今天的晉城市,北部是長治市。

趙國靠的近,廉頗剛帶兵進駐長平(今山西高平),但尚未能封鎖太行山通道,秦國的大軍也殺入了盆地。

秦趙兩國之間毫無懸念地開戰了。

2、

秦國和趙國在戰場上誰更有勝算?

戰場雖然是瞬息萬變,指揮、士氣、訓練、運氣都很重要,但歸根結底還是比拼國力。

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非常強大,其國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趙國雖然偶爾有過區域性的勝利,但想要真的戰勝秦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敗勢已經不可逆轉。戰爭開始前,大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篤,趙王只得派廉頗出戰。

廉頗在上黨高地構築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空倉嶺防線,以高平關為中心,南北長約40千米。空倉嶺南北走向,山體石質,嶺高陡絕,是東西方向的天然屏障。嶺中央的巨大陘口,稱之為高平關。廉頗在空倉嶺上設防後,在防線向東5千米的秦城和古寨的這兩個村子駐守重軍,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馳援。光狼城位於三條河谷的交會處,向西可沿著三條河谷馳援前線,向東可經丹水防線向東撤退,構成一處典型的可進可退、易守難攻的軍事要衝。光狼城距離秦城古寨約5千米,距離大糧山10多千米,大糧山的糧草輜重很容易運輸到光狼城,光狼城是空倉嶺防線重要的後勤補給點。

第二道防線是丹水防線,沿著丹水直到長平,貫穿整個澤州盆地。丹水沿岸地形開闊,有利於大部隊運動。大糧山是廉頗屯積糧草輜重之地。山脊相對平緩,向西南可以看到空倉嶺,與北西的韓王山,一南一北,居高臨下,成為趙軍第二道幾十裡防線上的兩隻眼睛。韓王山是決戰階段主將趙括的指揮中心。長平位於丹水上游的東岸。是丹水防線上韓王山與丹朱嶺之間的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北方天險長平關的前沿。

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防線,西起丹朱嶺上的長平關,向東連線羊頭山,一直延伸到馬鞍壑,因為沿著山脊構築了簡易的長達百里的石長城而得名。百里石長城是趙軍的後路,是保衛上黨和邯鄲的最後一道巨防。

但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之後,趙軍最拿手的就是騎兵作戰,而上黨地勢千溝萬壑,並不適合騎兵作戰,主要的還是仰仗步兵的力量。

結果顯而易見,在秦國銳卒的壓力下,趙軍的地理優勢被一點一點蠶食。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沒辦法,不得不堅壁不出,死守在營壘裡。

所以,在趙括接替廉頗之前,趙軍的第一道空倉嶺防線已經完全落入秦軍之手,秦軍沿著丹水西岸佈防,與趙軍隔河對峙。長平之戰第一階段結束,趙國13萬甲士損失3萬,上黨軍隊7萬損失2萬。趙國軍隊剩下15萬。秦國王齕的17萬甲士損失5萬,剩下12萬。

廉頗固守陣地一連堅守3年,實力強而急於求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水一步。秦軍久攻不下,趙國也無法退敵,兩國對峙消耗了巨大的糧草。

這個時候,綜合國力開始說話了。

因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整個國家只有兩種人:戰士、農民。

不管耗多久,糧食都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換句話說,整個國家就是打仗而存在的。

趙國雖然靠的近,但他本身一不是產糧國,二是穿越太行山脈運糧同樣困難。

趙國先吃不消了。

3,

拼運籌帷幄,合縱連橫。

劉邦誇讚張良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戰國七雄之間就是合縱連橫,拉幫手。

在這點上,趙國君臣再次犯了戰略性錯誤。

趙國君臣在反覆權衡後,出了一個昏招:派出使者向秦國求和。

事實上,此時全天下的諸侯國都有使者在咸陽,一旦趙國使者進入秦國求和,秦必然大肆宣揚其事,而後,各國就會不自覺站在更強者一方,如此,則趙國將孤立無援。

因為戰國後期,除了秦國之外,關東六國都處於某種囚徒困境:擔心被出賣。

道理很簡單。

沒有人願意看秦國做大,只要趙國敢捨得一身剮,那楚、魏等絕對會在關鍵時刻搭把手。

可如果一旦趙國自己先慫了,那楚、魏就得掂量掂量:看趙國這慫樣,大機率撐不住,幫他給秦國落了口實,回頭就要捱揍。

而結果也不出所料,趙王的白痴舉動,最終導致趙國在整個長平之戰中孤立無援。

趙國認慫的時候,秦國的壓力其實也很大,但秦國的韌性在此表現無遺,不縮不慫,滿倉拼了。

反正就是賭這麼一把。

贏了XXXX,輸了下海乾活。

秦國不同意趙國的求和,選擇繼續打。

趙國此時慌了,找盟友,沒人理,借糧食,沒人借。

繼續用廉頗打下去,國家很快就會被拖垮。

很顯然,需要做一個決定,換人。

4、

戰場將決定勝負。

談判桌上不能解決的,只能交給戰場。

自古皆然。

巧合的是,在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都作出了換帥的決定。

就趙國君臣而言,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

此次又被迫和秦軍打成消耗戰,雖然沒有戰敗,但已經沒法打下去了。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就秦國而言,換上被稱為戰神的白起,是因為白起擅長打運動戰和殲滅戰,當趙國主帥是廉頗的時候,無疑發揮不了作用。

當秦趙兩國都知道決戰不可避免的時候,趙國換上了更為激進的趙括,秦國也換上了白起。

只不過,對趙國而言,秦國很好的隱瞞了訊息,“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雙方的目標都是截斷對方的糧道,但此後戰爭勝負的天平轉移到了秦國。

隨著增兵,長平前線的秦國甲士共有17萬、運糧民兵約40萬,總兵力將近60萬。

趙國投入甲士15萬,運糧民兵25萬,總兵力40餘萬。

趙括將民兵分為三撥,其中10萬民兵駐守韓王山,10民兵萬駐守大糧山,最後5萬民兵駐守百里石長城。

此後,趙括貫徹速戰速決的意圖,全部精銳出戰。而秦軍佯裝敗退,吸引趙軍深入。同時,派出兩支騎兵迂迴包抄,一支用來截斷來自上黨方向的糧道,一支將趙軍攔腰截斷。

至此,韓王山及長平附近的8萬趙國精兵和10萬民兵,被秦軍主力包圍在以韓王山為中心約60千米範圍的三角形地帶。趙軍在長平的主力部隊兵多將廣卻無糧草輜重;大糧山南線部隊具有大量糧草輜重卻兵力甚少而且沒有主將。趙軍戰力迅速削弱,通訊斷絕,無論北線、南線均不能有所作為,均陷入等待救援的困境。

包圍趙軍之後,秦國再次舉國動員,秦昭襄王親自渡過黃河,來到河內,動員了汾河平原上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開往前線,用來加重對長平趙軍的包圍(遮絕趙救及糧食)。

在被圍困的第46天,趙括彈盡糧絕,在決死突圍的過程中被射殺,趙軍中活下來的傷兵弱卒民兵20多萬全部投降武安君。白起挑了240個少年人放歸趙國,其餘20多萬全部坑殺。

至此為期三年的長平之戰結束,趙軍全軍覆沒,前後損兵45萬,秦軍前後傷亡30多萬。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並不是簡單的敗於“紙上談兵”,但趙括就沒責任嗎?

身為主將,他是第一責任人,因為他把趙國整整一代年輕人全部賠進去了。正如他的父親當年的評價,“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值班主編 | 晴天

☆鼓樓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

點贊

在看

上一篇:定川寨之戰宋朝輸得不明不白,定川寨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下一篇:歷史上的中國帝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中國帝國的發展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