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刑罰分門別類,現代人的死刑都是怎麼處理的?有哪些依據可依據

古代人比現代人要粗暴簡單得多,尤其在面對善惡之分時,經常提倡——“善善者,懸爵賞以勸之也、惡惡者,設刑罰以懲之也。”於是鑑賞時千方百計,懲罰時也是絞盡腦汁,一個人頭銜能寫上幾頁的話,死之時受的苦也有可能持續上幾小時,導致現在為古代刑罰進行分門別類時,總出現不同依據,以下是按歷史時期進行的劃分:

氏族五刑

氏族五刑即“黥”、“劓”、“刵”、“椓”、“殺戮”

而氏族指的就是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氏族社會,它以血緣為紐帶,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比如說河姆渡文化、前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紅山文化都屬於氏族社會,不過其實這一階段的刑罰因為史料比較少,沒有辦法探究,但由於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還存在氏族制度,因此在這裡也將這段時期的刑罰歸為氏族時期的刑罰。

“黥”指的就是在臉上刻字,然後塗上墨汁的一種刑罰,其最早出現於周代,這是一種側重於精神摧殘,且造成肉體傷害的雙重摺磨。

“劓”指的就是將人鼻子割去的刑罰,其最早出現於上古時期,夏商時成為普遍,《易經》言:“其人天且劓。”這也是一種側重於侮辱的刑罰。

“刵”指的就是將人耳朵割去的刑罰,其最早出現於周代,戰爭時如果有俘虜不願意投降,那麼可以將其殺死,割下耳朵獻上計功,屬死刑。

“椓”其實就是宮刑,是“男子割勢,女人幽閉,次死之刑”,最早出現於商朝,屬於一種最具侮辱性質的刑罰。

“殺戮”其實就是死刑的一種,但是它強調殺人之後拋屍荒野。

奴隸五刑

奴隸五刑即“墨”、“劓”、“刖”、“宮”、“大辟”

這些就完完全全是奴隸社會階段出現的刑罰,就是社會上剝削階段和被剝削階級出現時期的刑罰,就是夏、商、西周時期的刑罰,這個時期的統治者在之前不知道哪裡聽來的刑罰的基礎之上,為統治需要,又自行創造出來了一些刑罰,它延續了之前的殘忍風格,甚至更具有威懾力,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天使和撒旦之間的煉獄。

“墨”其實就是前面說到的“黥”,“劓”就是前面說到的“劓”,“宮”就是前面說到的“刵”,這些不再贅述。

“刖”指的就是將人的腿砍掉,《韓非子·和氏》記載楚國人和氏得到一塊璞玉,獻給厲王,結果厲王認為是假的,於是將他的左腿砍了。

“大辟”是重中之重,指的是一切你所能想象得到的死刑,如:梟首、車裂、棄市、腰斬、體解、焚燒等,可以說是後世酷刑的源流。

封建五刑

封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出現的所有朝代都屬於封建社會,這一時期文明得到了高度發展,刑罰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只側重於讓人從精神層面、或者生理層面得到痛苦,更多側重於威懾和警醒,所以經過了很多改良,其中最喜歡對刑罰進行整改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吳兢寫《貞觀政要》給他拍馬屁,說他認為“人命至重,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

“笞”指的就是鞭打犯人身體,其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把人打死的情況居多,李世民通過了解經脈圖後,要求只能打屁股,並且不能打死。

“杖”就是用大棒抽打犯人身體,一開始是脫掉中衣打,對部位也沒有要求,後來李世民也規定只能打在屁股上,一般60杖。

“徒”其實就是剝奪人身自由並且要求其勞役的刑罰,相當於關押後勞改,本質上沒有太多損失,因此受到“仁慈”的統治者青睞。

“流”就是流放,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跟“徒”類似,只不過需要長途跋涉到偏遠地區,當然越遠活下來的可能性就越低。

“死”就是處死,只是處死的手段不一,每個朝代對於死刑種類的保留不一,凌遲直到清朝末期才消失,最後一次還被拍下來引發國際輿論。

到了現代,我國僅保留了監禁勞改,以及死刑,死刑還是透過注射執行,可以看出來,刑罰的越來越人性化跟社會發展的程度以及社會穩定的程度有關,越文明的社會對待罪犯越會關注其心理角度,越穩定的社會對待罪犯的情緒也就越不麻木和激烈,這是一種進步。

上一篇:宋朝的靖康之恥是怎麼回事?
下一篇:狗屠出身的狗屠武夫,為何說他是秦末漢初最奇妙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