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趙匡胤為什麼要把都城定在東京?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再遷長安

趙匡胤代周建宋之初,仍把都城定在東京汴梁,但他深知汴梁是個非常不安全的地方,因此一直都想著將都城遷走,先遷到洛陽,再遷去長安。

不過非常可惜,趙匡胤的遷都想法遭到了趙光義與群臣的反對,終究沒能成功。

北宋定都汴梁,可以說是個非常冒險的行為,在歷代王朝所定的都城之中,汴梁可以說是最危險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汴梁的無險可守。

宋代的東京汴梁,早在先秦時代就是個非常繁榮興盛的都會城市,乃是魏國大梁城所在,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中原之地的名城。

唐朝後期,隨著大運河的淤塞,原本的樞紐城市洛陽急速衰落,而東邊的汴梁,卻因為內河漕運的發展而猛然崛起,成為了新的中原核心。

唐朝之後的五代,除了定都洛陽的後唐,其他的後梁、後晉、後漢與後周都定都在汴梁。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當時的瑣碎事一大堆,趙匡胤索性也就繼續沿用了後周的宮殿與都城,汴梁成為了宋的都城。

然而,定都汴梁並非是什麼長久之計,趙匡胤乃是軍伍出身,汴梁到底有什麼問題,他的心裡非常清楚。

汴梁地處黃河與淮河交界之處,周圍水網密佈運河眾多,是個繁榮的漕運中心,而且汴梁地處中原腹地,周圍都是平坦開闊的平原,幾乎沒什麼天然屏障。

尤其危險的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勾連契丹,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相讓之後,整個華北平原失去了唯一的屏障,隨時暴露在北方鐵騎的攻擊範圍之內。

農耕時代,重要的城市最好都需要倚靠天險,不管長安、洛陽還是建康城無一例外,因此沒有天險能夠憑仗的汴梁,趙匡胤是很不滿意的。

趙匡胤內心理想的都城是長安,他在天下初定之後,就開始想著遷都,計劃先遷都到洛陽,然後再逐漸搬遷到關中的長安,不過他的計劃遭到了眾人的反對。

洛陽經過唐末與五代戰亂,早就破敗,而且隨著大運河的淤塞等,洛陽早就不復當年。

至於長安更加尷尬,不僅被戰火弄得殘破不堪,並且關中人口膨脹,耕地不足,早在唐朝中期就需要大規模從關東地區調運糧食才能夠支撐。

但外運糧食的成本高得驚人,很顯然定都長安是非常不合算的。

除了長安洛陽的確不適合再做都城,趙光義等人在汴梁深耕多年,根本不願意遷都而損害他們的利益,趙匡胤無可奈何,遷都的計劃始終沒有成功。

既然無法遷都,那就只能想盡辦法來增強汴梁的安全性。

北宋採取的直接辦法就是以重兵取代天險,既然汴梁北方無險可守,那麼就只能駐紮大規模的重兵,以人海戰術來防衛東京城。

為了守住東京汴梁,宋朝也是不惜血本,從全國各地抽調精銳,組建了多達八十萬的禁軍分散駐紮在汴梁的周圍,尤其是在其北部區域。

畢竟汴梁無險可守,因此要想在當時那個時代守住汴梁,那就要付出更驚人的代價。

但可惜,人力終究是沒什麼優勢的,尤其是宋朝的步兵需要應對的,乃是北方契丹、女真的騎兵,汴梁的重兵把守,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其次,就是在宋朝的北方興建一座全新的屏障城市,那就是宋代的北京大名府。

宋仁宗時期,北方的契丹躍躍欲試準備南下侵擾,當時有人主張遷都洛陽,但被宰相呂夷簡所斥責,在呂夷簡的建議之下,宋朝採取了強硬姿態。

宋朝在河北境內的大名府興築了更加牢固的城池,並且將其升格為北京,作為北宋的第四座陪都,而契丹聽聞訊息後,果然打消了南侵的念頭。

大名對於汴梁,就像潼關對於洛陽,函谷關對於長安,是汴梁的北方門戶。

可無論是重兵佈防,還是興建大名府,最終都沒能抵擋住大規模南下的女真人,靖康之變汴梁城破,曾經繁盛無比的汴梁,終究也是沒能保住。

上一篇:古代遊牧民族都有剃髮結辮的習俗,那些女真人的髮型和結辮位置如何
下一篇:申屠蟠是什麼意思?申屠蟠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