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二戰中蘇德戰爭的碾壓局,蘇聯碾壓蘇聯,德國碾壓蘇聯,蘇聯碾壓蘇

不能再等了,再等黃花菜都沒了。

注意!!!我說的是黃花菜沒了,不是涼了。

蘇德戰爭的碾壓局

蘇德戰爭發生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參與國家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德國,一個是蘇聯。

蘇德戰爭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

在1941年6月22日的時候,德國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在閃電戰的前一階段裡面是一場碾壓局,是德國碾壓蘇聯的。

在1942年6月份,有斯大林格勒戰役,此次戰役之後蘇聯和德國進入了膠著狀態,雙方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好像誰也打不過對方,但好像誰也一時半會贏不了。

庫爾斯克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此時蘇聯和德國的身份地位進行了一個調換,

是蘇聯對於德國的碾壓局,此時的德國已經岌岌可危了,我們要把握以下幾個時間節點,然後再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

我們把時間線畫到1943年,這個時間點非常敏感,它既是德國對於蘇聯碾壓局已經成規模的狀態,同時也是蘇聯對於德國觸底反彈之後的為數不多的可掌控的機遇的狀態,

此時如果拿焦灼點做一個比例劃分的話,雙方之間是1:1的,蘇聯和德國,誰也不怵誰。

從1943年的狀態來看,希特勒擁有的德國武裝部隊總人數達到了948萬,接近1000萬人,其中野戰部隊和後備陸軍部隊佔到了600萬以上,空軍和海軍佔到了200萬以上。而整個蘇德戰場就用了德國將近一半的有生力量,

400萬的正規軍,這其中包括200個德國師和40個盟國師,預計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和3600多架飛機,4萬門火炮。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蘇聯紅軍這邊的狀態,蘇聯紅軍從開戰的時候就已經有800~900萬不可恢復傷員,這一部分傷員是不能夠再次進入戰場的,甭管他們受了什麼傷,反正這一部分傷員就已經盯住了,

而這個傷員數量剛好和德國的武裝部隊總人數相匹配。

眼看著德國勝利在望,但是沒有想到蘇聯具有超強的戰爭動員能力和戰爭號召能力,在1943年7月份的時候,蘇聯力量的武裝力量總數突破了1000萬人。

而這1000萬人當中又有一個28比例分配原則,其中20%也就是近200萬人是被安排在遠東和日本做對抗。

剩下的80%通通拿過來和德國在對抗,蘇聯和德國的關於蘇德戰場上的總人數比例變成了1:2。

等戰爭慢慢的打到了蘇聯大城市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個轉折變化,那就是蘇聯紅軍利用每一幢房子,每一幢屋子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有利地形,和德國展開了衝鋒和戰役。而德軍為了能夠步入市中心,不得已對每一個街道,每一個車間,每一個房屋,每一座水塔,每一段鐵路都進行反覆爭奪。

而反覆爭奪的背景之下,德軍的推進只能按照米來計算,這個時候就是典型的膠著戰。

天王星計劃

德國有巴巴羅薩計劃,蘇聯也有著自己的天王星計劃。這個計劃非常複雜,如果我講多了的話,估計會把我繞進去。簡而言之,那就是蘇聯紅軍不惜一切代價來取得戰場的主動權,於是在1943年的8月份到11月份,蘇聯紅軍在南線徹底肅清了高加索地區。

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戰爭,此次戰爭徹底擊垮了德國的信念,讓德國認為自己並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不過之前沒有遇到一個對的正確的對手。

除了高加索地區之外,在烏克蘭地區也收復了一部分土地,在中線也解放了一部分土地。

而從1944年開始,蘇聯已經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行為。

諾曼底登陸的巧妙時間點

好的,接下來我們先讀一句話,這句話很關鍵,

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同時斯大林決定馬上發動一起大規模的進攻。

好的,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好像也不用看了,單純憑藉字面意思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當美國和歐盟決定進行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斯大林彷彿急了眼,這種狀態就像德國是我的,我要打德國,你們都不要跟我搶。為什麼會有這種變故?而且斯大林馬上就制定了新一輪的計劃,從白俄羅斯整體進攻德國呢?

戰爭的資源屬性問題

我們講一個比較老套但是國際上都公認的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些戰勝國輸得一塌糊塗,如果不是盟軍幫助,可能自己的土地都沒有了,可是隻要被安排上戰勝國這個帽子,那就有享不盡的資源,甚至還可以獲得德國的高額索賠。

對於那些真正打敗過德國的人而言更能夠享受至高無上的資源和儲備

,這也是蘇聯和美國所需要較量的,戰爭都打到這個地方了,由於蘇聯前期太過強勢直接把德國給反推過來,那麼這種情況之下留給美國所考量的時間就不多了。

如果美國繼續想當戰爭販子,給各個國家之間發配武器彈藥,然後在旁邊等著漁翁得利,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蘇聯佔領整個德國全境,緊隨其後,控制整個歐洲地區。自此開始,再也沒有美國的話語權了,所以美國不顧英國的反對,急赤白臉地在諾曼底登陸。

而諾曼底登陸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最起碼在二代結束之前也要控制住德國的一部分土地,將來的時候國與國之間劃分勢力的時候,對自己也能夠有點幫助,

總不至於戰勝國沒有自己的名字,戰敗國沒有自己的名字,被整個二戰排除在外,那才是最可悲的一件事情。

而且大家要注意,在1944年的時候,蘇聯紅軍綜合實力就已經慢慢的蓋過了德國,甭管是武器裝備也好,還是整體戰鬥力的核心要素也好,還是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好,都很牛了。如果再這麼拖下去的話,最終結果只有一個,

那就是整個歐洲戰場由蘇聯完全指導,那麼美國歐洲的部分國家的話語權在哪裡?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歐洲戰場已已經定型的時候,蘇聯,美國,英國三個國家的首腦又召開了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對於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格局起著超乎預料的作用。

諾曼底登陸時英國的小算盤

直到諾曼底登陸結束的時候,英國都有屬於自己的小算盤,什麼小算盤呢?那就是三個不同登陸點,當時挑選了這三個登陸點加萊、康坦丁半島和諾曼底,

可是在挑選的過程當中最為消極的那就是英國了,為什麼呢?因為丘吉爾有著自己的想法

美國的想法更非常簡單,那就是擊敗德國同時幫助法國和安比利等復國,但是大家都知道歐洲英國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是孤懸於海外的,歐洲大陸團結了英國的話語權就沒了。

這句話可能會說得比較含糊,大家能理解就行,英國最不希望的就是歐洲大陸團結一致,這樣的話團結來團結去就把自己給團結沒了。所以英國消極怠工,但是英國再消極怠工也掰不過美國的手腕,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強勢介入諾曼底登陸和蘇聯對德國的進攻,形成角力之勢,最終把德國擊敗了。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開心,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選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趣談唐宋元明清

上一篇:豪格是什麼人?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為什麼要處死自己的兒子?
下一篇:漢墓出土一件珍貴文物,專家說是珍寶,專家說:我們終於找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