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談談有與無的關係

《道德經》第一章是全書的主旨,開篇就講有無的關係,但又把它神秘化,抽象化,玄虛化,說什麼“不可道”、“不可名”,說什麼“玄之又玄”。

有與無的關係是陰陽關係。

用現代哲學講,有與無是辯證關係,是相對的,是互相依附、互相成立的,用古人的話說就是“互為其根”。無能生有,有也能生無。它們之間因為條件的變化、分類的變化、發展的變化、參照的變化而會互換名稱或性質。

只有小學文化的人,一提到有和無容易理解為實數與零的關係,而學過高等數學的人才會真正理解數,真正理解零。

有與無的關係並非存在和不存在的關係,也不是有和沒有的關係。古人就是用這兩個字表達兩種性質,把萬事萬物分為兩類。存在與不存在,有與沒有隻是其中的極小的兩對關係。

以前講過方與圓的關係,還講過體與用的關係,有與無的關係也與之相似,因為它們都是從陰陽關係衍化而來。從不同角度把事物分為兩類。

弄明白了有與無的關係就能更清楚地理解體與用的關係。

有是存在的、物質的、剛性的、方的、有形的、固體的、不變的、有限的……

無是不存在的、意識的、柔性的、圓的、無形的、液體和氣體的、變化的、無限的……

道不是不可道,是難道。名不是不可名,是難名。一些簡單的相對的東西容易道,也容易名,因為是規定的。一些複雜的,比如運動變化的就難道、難名。因為用語言描述運動變化有滯後性,有片面性。即使是錄影裝置,因為速度問題也與實物的運動變化會有差異。我們用手機拍影片,手機來了微信或者簡訊,它就慢,就卡,拍出來的動作明顯變慢。這是明顯的例子。

用語言表達實物容易,表達事情難。

再一個就是太概括,用“有”與“無”表達所有事物及它們的運動變化,它的含義多得不可勝數,所以難道,難名。

還有一個是有和無會互換,所以表達就更難了,現在會用很多符號來表達一個公式或者一個定理,過去用兩個符號來表達萬事萬物,能不難嗎?

有和無就是兩個符號。

這兩個符號根據陰和陽分類,陽的是有,陰的是無。陰陽難理解,還因為性質之間的關係難理解,比如重、實屬於陽,但在氣方面輕、清又是陽,溼、重、實又屬於陰。

這就讓有與無也難以理解了。

《道德經》中還有一章講過“有以為利,無以為用”。並非有必是利,無必是用。它舉的例子是房子空虛所以有用,如何空虛?因為四周有牆,牆是有,是利。還講過車輪,空的部分是有用的,實的部分是有利的。從這裡出發,老子認為空虛為上。他明明強調有無之間會產生變化,但卻又犯了守株待兔的毛病。刀子是把無用多餘的部分去掉,利用有起作用。這是他沒有注意到的。

因此,有無之間能互換身份、名稱及作用和實質,那麼利和用之間也能互換。

體用關係就是有與無的關係,就是利與用的關係。利與用的關係就是體與用的關係,也是有與無的關係。

《道德經》還講“有生於無”。這是很多人把無極作為最高的一個理論依據。實際上,無只是最原始的,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一旦迴圈起來,有也能生無。而世界無時無刻不是運動的,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整個天體都是運動的。你說有和無誰生誰?誰先誰後?

世上本沒有有與無,是人為了表達才出現的概念。一直運動著的東西,像圓一樣迴圈,無始無終,我們只能人為地把某個片斷定格,然後才能分析說哪個是開始,哪個是過程,哪個是結束,在此基礎上分析才用到了有和無。

上一篇:沈門七子”現象談:抱團切磋書法,還是“扯虎皮,做大旗”?
下一篇:華人神探再次出手,兩根雞骨,大破炸雞店屠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