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俗語“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是何意思?古人為何這樣說?

在古代,最好的家境是“耕讀傳家”,也是被稱為是最正道的路,然而,讀書不是一般人能讀得起的,只有地多錢多的主,才能請來先生辦起私塾來供子孫讀書,以便沿著讀書做官這條路向上爬。就大多數人而言,一生追求的也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康生活,有田、有地、有家,也就心滿意足了。

五穀豐登是世人的期盼

然而實現和保持“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樣的日子,也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在古代,生產力相對較弱,農業設施落後,旱災、水災、蝗災等時有發生,到了災年,為了不被餓死,只得向財主借錢借糧,以求度過饑荒,然而借來的錢和糧,往往都是以高利貸的形式借來的,利滾利,越還越多,有的人根本就還不起,只得賣田、賣房、賣女,來還債。

人總是期望好日子會到來的,也為此不懈努力著,於是,在變賣田產時,就有了“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之說。

古式大門

其實,“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這句俗語,還有下半部分,即“賣女不賣兒,賣地不賣墳”。

1。賣房不賣門。意思是賣掉了房子,也要把大門留下。為什麼房子都賣了,還要留下大門?大門是家的門面,世人認可這個“家”,主要是認可這家的門面的。因而,保住了大門,就是保住了這家的家風,而且希望透過勤勞和奮鬥,東山再起,把賣掉的家重新買回來,把門重新按上,即便是原來的院子買不回來了,建的新家按上原來的大門,也向世人展示了這家重新興旺起來,豈不揚眉吐氣。

耕牛古畫

2。賣牛不賣繩。在農耕社會里,耕田主要靠的是黃牛或水牛,那時家家戶戶養牛,就是為了耕田。萬般無奈的情形下,被迫將牛賣了,也要將牽牛的繩子留下,就是希望有錢了還要把牛買回來。

古畫兒孫滿堂

3。賣女不賣兒。在舊時社會,貧苦家庭,由於受地主的盤剝,家中實在無法生下去了,經常有被迫賣孩子的事。為了沿續家庭香火,也由於男尊女卑的舊思想影響,被賣掉的多是女兒,留下的多是兒子。在舊時社會,有的男人甚至把妻子賣掉,也要留下兒孫。

古代清明節

4。賣地不賣墳。舊時社會,多數的家庭除置有耕田外,也會選塊風水好的地用來葬墳。窮人家的墳地,除葬墳佔用的部分,其它部分也是會用來種糧的。當日子到了被迫賣地的地步,寧願賣掉良田,也要留下墳地。這主要因為:一是舊時社會是講“孝道”的社會,寧願賣掉別的,也不能賣了祖宗的根基,不願忘記根本;二是過去人們認為家是陽宅,墳是陰宅,脈氣好的陰宅可助家族興旺,這當然是迷信。

田野的希望

*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賣女不賣兒,賣地不賣墳。這涵含著血淚,也涵含著世人對美好生活永不放棄的追求。

上一篇:手機怎麼就變成最好的避孕工具,一箇中年女人的獨白
下一篇:一個荒誕的謊言,一場各懷鬼胎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