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薦讀】當你拖延症的時候,你在做什麼?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01

很多人都會因為拖延症而自責。覺得自己是無法管理人生的LOSER。但是愛玩耍實在是人類的天性,不是隻有孩子才愛玩。

成年人也一樣需要玩耍的時間和空間。

拖延,其實就是,我沒有玩夠我還想再玩。或者是我不想做這件事,儘量延後去做。

我的一個來訪者,和我討論過拖延症,每次提到拖延,他都對自己深惡痛絕。

他說,他的拖延嚴重到,工作裡面需要做的一件事,他能拖半年。這件事就是,他需要給每個新發展的客戶,建立聯絡,算是一個工作的流程。

因為這件事雖然是他必須要做的,但是他

不是每天被人盯著,所以他一直沒有去做

,結果到了最後,公司給他下了通牒,你再不做,這些你發展的客戶,就直接劃給別的同事了。

這個時候,他才開始去做。

而實際上沒有做的這半年時間,他也一直活在對自己的指責裡面

這是很典型的拖延了。

一邊拖延不做,一邊有個聲音在責怪自己。

他的拖延原因其實很明顯。後來我們在諮詢裡慢慢就發現了:

小時候,他總是被爸爸嚴格教育,死死盯著,作為獨生子,他爸爸對他的教育就是一件事情幹完了馬上有另一件事情等著他,作業寫完了抓緊讀書,書讀完了抓緊鍛鍊。根本就沒有停下來的時間。

這種被必須要做的一件一件事情包圍的感覺,像不像溺水?

所以,他會

有強烈的渴望,將頭伸出水面去呼吸,他同時也會有強烈的恐懼,對於再度被水包圍

如果不想去體驗這種感覺,那最好就是不要去做。

“不要去做,不要開始,我就不需要進入那種被一件一件事情包圍到停不下來,似乎被溺在水中,將要窒息的可怕感覺。

於是,他發展出了保護自己遠離這種害怕的潛意識模式——

拖延

拖延,是為了保護他自己不被做不完的事情弄得窒息。

而同時,父親當年不斷催促的聲音,也在他的內心化為了他自己的內在聲音,於是他的內心還有個不斷催促的嚴厲的教導者,所以他

一面拖延,一面自己罵自己,一面拖著不去做,一面因為自己的不做而深深自責

這種內心的痛苦衝突,幾乎是所有拖延的人的“搭配套餐”。

02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我做的不是去改變人的拖延。

而是幫助一個拖延的人

,緩解他內心的衝突,讓他理解自己,不要不斷自責,完成對自己的接納

達到自洽。

我也認為,這是一切

成長的根本

成長不是切除你的毛病,切除你對自己不滿意的部分,而是

探究所謂毛病的實質,搞清楚你的不滿意從何而來

讓你離自己的感受更近,讓你可以去愛和容納自己。

如果有了愛和容納,一個孩子就能重新成長。一切都會被改變。這樣才能迎來成熟和強大。

前幾天,我和好朋友有一個很有趣的聊天。

這是一個和我經常聊聊人生的朋友。

我給她提了一個問題,我說,“

你能不能回答一下,為什麼我明明寫一篇文章只需要兩個小時,兩小時就能寫三千字,但是我一週卻只能寫一篇呢?

她聽完笑了,我也笑了。這的確就是我的工作之一。

很多寫公眾號的人都告訴我,你應該多寫,多更新。可是我發現我一週就只能寫一篇。儘管這一篇,其實只需要兩三個小時。

她說,“這有什麼奇怪的,我也是啊!我花兩小時高強度燒腦工作,然後我就要歇兩三天。其實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在我看來就是為了能有整塊時間玩啊!”

努力工作,工作完就有了整塊的時間去玩。

而且可以的話,工作的時間越短越好,玩的時間越長越好。

可以說,工作的那幾個小時非常拼命和努力,背後的動機,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是被“

只要工作完成就可以有整塊時間玩耍了

”這樣一個信念支撐著。

我和她都是這樣的人。

我和她也有比較相似的童年。

小時候被父母管得嚴,都有焦慮的媽媽,被媽媽盯著,總是要確保一切完美的完成了才能去玩耍。媽媽對自己的期待總是沒有盡頭,儘管整個學生階段都成績優異,但是卻一點都不敢放鬆,因為父母的要求是,你要比現在做得更好,如果你現在好,你就要一直好。

所以,這同樣也是一種被要求包裹,做的所有事情都被評判的一種溺水的窒息狀態。而只有把事情完美做完的那一刻,才能擁有玩耍的資格。

當把事情做完,這一刻,我們才擁有了一個空間,一個整塊的時間,可以放下對自己的考核以及完美的要求,可以在這個空間裡,不去做事情,而是去玩耍。

03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空間,

在空間裡面沒有壓力和要求,才能去玩

這是一個心理上的空間。

而為了營造出一個可以什麼都不幹的空間,才是我們拼命去幹的動力。

比如我今天要寫稿,我就會在內心激勵自己,寫完稿的下午四點,我就去買一杯咖啡,坐在咖啡店發呆,刷手機,或許去吃個烤肉,晚上還可以刷韓劇。

我在心裡想著寫完稿之後,沒有任何壓力的“空間”,於是才能激發出潛能和動力,去完成相對難的事情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遊戲的空間”,這個遊戲的空間也被叫做“

過渡客體

”。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遊戲的空間,一個和媽媽之間的過渡客體。

小孩睡覺前她會拿一個娃娃,或者拿一個毛巾,這個就是小孩的

過渡客體

。娃娃代表了,孩子跟媽媽之間有一個連結,但是這個連結

也有一定的空間感

,這不是媽媽本身,卻

代表了一部分的媽媽的功能

,這個過渡客體就滿足了孩子,

既需要媽媽但又和媽媽保持一點心理距離的渴望

我想和你在一起,又怕被你吞沒,我要保持獨立,又希望你在我身邊,於是我要有一個空間,建立在我的周圍。

所以

媽媽和孩子最好的互動就是遊戲

媽媽進入遊戲的空間和孩子一起玩耍。在這個過度空間裡,媽媽存在著,又因為一定的空間感,不會將孩子吞沒,孩子的內心在這時就慢慢發展了。

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完全不會玩耍,也沒有什麼邊界,總是控制你,需要你不停去做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媽媽或者爸爸,如果你被這樣的父母養育,那麼你能做的是什麼?

很顯然,那就是

為自己創造一個遊戲的空間

你可以想象一個孩子,被父母的壓力逼得無處可逃,她於是就躲進一個小帳篷,拉上帳篷的拉鍊,在裡面玩自己的玩具。

這一刻,她將自己與焦慮的追求完美的不斷提要求的父母隔開,她才能擁有真正放鬆的時刻。

有什麼可以阻擋被一件件做不完的事情淹沒猶如溺水的感覺,或者阻擋自己被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以及要求吞噬?

答案是空間。一個整塊的隔開自己和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的空間。

04

對於被父母的要求包圍,吞噬的人來說,他們與世界之間需要隔一個距離,需要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玩耍,是遊戲,是什麼都不用去做的。

這就是,拖延的一種更深層的解釋。

為什麼我不願意去做,為什麼我這麼喜歡玩,為什麼我完成這件事情只有需要那麼多時間放空?

因為:

小時候玩得太少。

不被允許去玩。

沒有力量去創造那個遊戲的空間。

或者創造了一個卻總是被父母打破。

所以長大了,當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了,那個內在的小朋友就要使勁的玩。

拼命的玩。沉醉的玩。

這就是模式。

在這個角度,去理解為什麼自己將工作放一邊就是不想做,為什麼當在玩的時候,就常常忘記時間,就很好理解了。就可以接納了。

每一個拖延的人內心,都有個從未放鬆去玩耍的小孩。

因為小時候,從未好好去放鬆玩耍,所以現在有種強烈的動力,要去做個孩子。

因為小時候就是個被目標管理得很厲害的“小大人”,所以,現在要倒過來,重新做一個孩子。

這不是很正常嗎?

孩子沒有不愛玩的,孩子的生活本來應該就是玩。

就是遊戲。遊戲就是一個孩子發展心靈的方式。

所以當這個成年人重新去做回孩子,他可不就是要一直玩一直玩?

因為孩子都是睜開眼就玩,可以一直玩到睡覺的。

所謂成年人的玩究竟是在玩什麼呢?

其實就是你重新去經歷不曾有過的真正的童年,你幫助你自己去構建一個空間,在那個裡面,你可以閒散的,沒有目的待著。

而不需要在父母的目標管理下做這做那。

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療愈啊。

沒有任何的目的,沒有任何必須要做的事情,那才叫做玩。

所以

玩就是無用。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療愈

只有浪費了時間,才能得到心靈的放鬆,療愈曾經被任務包圍到窒息的自己。

成年人,需要一個無用的空間。

作者:周小寬,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心靈陪伴者,讓心理學照進你的現實,關懷心靈就從今天做起。

本文轉自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上一篇:【健康】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六成以上90後覺得睡不夠. . .
下一篇:【夜讀】一箇中國年輕人眼中的現實:年輕人為什麼要少奮鬥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