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楊利偉回憶太空往事,當年太空一日竟如此兇險

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的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1956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導彈夢、航天夢的元年。自此,我國人民開啟了對太空的探索之旅。

我國自古以來就對航天有無限的好奇心,明代學者萬戶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動上升能力的基礎上,製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還有傳說嫦娥奔月等,無一不彰顯我國人民對航天的熱情,即使在新中國剛成立,物質極其匱乏之際都沒有放棄對航天事業的探索,因為我們深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宇航員。過往的資料中,我們聽過關於航天英雄楊利偉的種種英雄事蹟,而背後,卻有無限的危機。

10月15日9時整,火箭起飛了,楊利偉在自傳《天地九重》中寫道,火箭逐步加速時他感覺良好,因為這種負荷他在平時訓練時承受過,此時的負荷甚至比平時能小一些,但到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劇烈抖動,產生共振。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引起人的內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而且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一個大約6G的負荷(指約6倍於人體自身體重的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他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著,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他幾乎無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當時,他的頭腦還非常清醒,以為飛船起飛時就是這樣的。其實,起飛階段發生共振並非正常現象。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他從極大的痛苦中才慢慢緩和。回來後,楊利偉向工作人員詳細描述了這種感受,後來的宇航員們再也沒有承受過這種痛苦。

作為首飛的航天員,除了一些小難題,其他突發情況還會遇上很多。比如,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於失重狀態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衝下。如果不消除這種倒懸的錯覺,就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倒著飛,很難受,嚴重時還可能誘發空間運動病,影響任務完成。在地面時沒人提到過這種情況,即使有人知道,訓練也無法模擬。之後的飛船內壁上下會刷成不同的顏色,以便幫助宇航員們區分。

在回程時,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窗外燒得跟鍊鋼爐一樣,那種紋路就像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紋一樣,而此時的窗外是1800℃的高溫。

逐夢七十年,正是當年寧可餓肚子也要搞航天的精神一直傳承下來,才能進一步確保我國的大國地位,也正是有像楊利偉一樣不怕犧牲的宇航員,才能有我國航天事業朝氣蓬勃的今天,航天事業的進步會帶動我國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只有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

上一篇:為何患子宮肌瘤的女性越來越多?多半和3個行為有關,要引起注意
下一篇:慢性鼻炎真的治不好嗎?鼻炎反覆,關鍵不在鼻腔,而在臟腑失調